a)四沖程發動機的潤滑系統
四沖程發動機的潤滑基本上采用壓力與飛濺的綜合方式。因此,這類摩托車發動機必須設有專門的潤滑裝置,潤滑系統的主要零部件有:機油盆、機油泵、油管等。本田C50/70、CF50/70、CD50/70型摩托車發動機的活塞連桿機構,采用曲軸飛濺潤滑方式,凸輪軸采用泵壓潤滑。機油泵組合件如圖1所示。它由泵體,從動齒輪,主動齒輪,濾清網,油盤等組成一個齒輪式的油泵。機油泵的動力是由時規鏈條通過齒輪、軸,驅動齒輪轉動的。具有一定壓力的機油從出油口進入到凸輪軸上,使之潤滑。
b)二沖程發動機的潤滑系統
二沖程發動機有2種不同的潤滑方式,預混潤滑和自動混合潤滑。預混式潤滑只有少數發動機采用,因存在較多缺點,已逐漸被淘汰。
c)自動混合潤滑系統的優點:
1)積碳較少。各部件,如氣缸、火花塞等較為清潔,發動機的性能獲得改善,使用壽命有所延長。
2)機油的供給準確地符合發動機的負載需要,不會浪費。機油的損耗量只有預混式的1/3。
3)使用方便,不必在每次加汽油時按比例混入潤滑機油。
4)可以防止過多的機油滲入燃燒室,從而減少排出廢氣中的煙霧。
5)提高了燃燒效率。
a)二沖程發動機機油泵的檢查與調整
主要是指對摩托車油泵與化油器的同步調整和油泵工作流量的檢查。同步調整時,旋轉油門轉把到全開位置。檢查化油器節流閥的全開(不足的可以調節鋼絲繩上的調整螺釘)或關閉位置,同時觀察機油泵控制桿上標記與殼體上的刻度是否對準(如圖4所示)。如果標記不對,應調整鋼絲繩上調節螺釘。松開螺母后,若逆時針方向旋轉,則搖臂向上提,可增加機油泵的流量;若順時針方向旋轉,則搖臂向下放,可減少機油泵流量。調好后,應重新擰緊螺母。
同步調整是否合適要通過流量檢查才能知道。檢查的方法是:在帶有刻度的玻璃量管內注入標準的二沖程潤滑油,下端用橡皮管接入油泵的吸口(拔去原來機油箱油管時,要用管子夾鉗夾住端頭,使油不能流出)。然后起動發動機,調整發動機轉速使之穩定在2000r/min,記錄下2min的流量讀數。超出或不足標準流量的,可調整油泵鋼絲繩調節螺釘,直至達到標準流量。
檢查油泵“O”型密封橡皮圈是否損壞,機油泵殼體是否有損漏,控制搖臂的活動是否正常,車速里程表內的油位警告燈是否已亮。若不亮則油位正常,亮則油面已降到0.2mL以下,應予補充。
b)機油泵內的空氣排放
c)油泵工作是否正常的檢查
a)潤滑油的粘度
潤滑油的粘度就是液體的內摩擦。潤滑油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相對移動時,油分子之間產生的阻力使潤滑油流動困難,其阻力的大小反應為粘度。粘度是潤滑油流動性能的主要技術指標。絕大多數的潤滑油是根據其粘度大小來分牌號的,因此,粘度是各種機械設備選油的主要依據。潤滑油的粘度對潤滑油的流動性和它在摩擦表面形成油膜的厚度有很大影響。粘度較大的潤滑油流動性差,不易流到摩擦面之間,在摩擦面之間形成的油膜較厚,在較大負荷情況下潤滑效果比較好。粘度較大時潤滑油的冷卻和沖洗作用較差,摩擦面的溫度較高。反之,潤滑油的粘度較小,其流動性較好,容易流到間隙小的摩擦面之間,可保證潤滑效果,克服摩擦阻力,消耗的功率也較少,潤滑油的冷卻和沖洗作用較好。但如果潤滑油的粘度過小,在較大負荷下,潤滑油膜變薄且容易被破壞,摩擦面容易產生磨損和擦傷。因此,在選擇潤滑油時,首先必須考慮粘度是否合適。
b)潤滑油的粘度指數
潤滑油的粘度隨著溫度升高而變小,隨著溫度降低變大,這就是潤滑油的粘溫特性。粘溫特性對潤滑油的使用有重要意義,如發動機潤滑油的粘溫特性不好,當溫度低時,粘度過大,會造成起動困難,起動后潤滑油不易流到摩擦面上,造成機件磨損。溫度高時,粘度變小,不易形成適當厚度油膜,失去潤滑作用,易使摩擦面產生擦傷或膠合。因此,要求油品的粘溫特性好,即油品粘度隨工作溫度的變化越小越好。
a)四沖程發動機潤滑油的檢查
四沖程發動機潤滑油的檢查,包括檢查潤滑油是否過臟,油量是否需要補充等。檢查時應在發動機預熱30 s之后進行。支起主支架,使車身保持水平。觀察油量標尺或油位觀察窗口,油面在上下標記線之間為正常,如已接近下標記線,則需補充潤滑油,補充時不能超過上標記線。具體做法是:旋出油量標尺,用布將上面的機油擦干凈,然后進行觀察。帶有油位螺栓的車輛,可以旋下螺栓,觀察油位是否接近螺口,稍稍傾斜車身流出潤滑油即可。此外,取少量潤滑油用手指搓捻,如果已經沒有粘度或過臟,則應更換。當車輛停駛3個月以上或已行駛5000 km以上時須更換潤滑油。
b)四沖程發動機的潤滑油更換
潤滑油很臟,呈黑褐色時須更換。若呈灰色或白褐色,說明潤滑油已經變質,也須更換。檢查潤滑油,可取少量用手指搓捻判斷其粘度外,還可將一滴油滴在白紙上,觀察油中是否有金屬粉屑和雜質。更換潤滑油應在發動機充分預熱后進行。先打開注油口的塞蓋,然后旋下排放螺栓,將潤滑油排出。舊油放凈后,裝上墊圈,按規定扭矩將螺栓旋緊。從注油口注入規定量的新潤滑油,然后再通過油量標尺或油位窗口確認油量是否符合標準。檢查曲軸箱下部的排放螺栓處是否漏油,如無異常可起動發動機,這時儀表盤中的機油量警告燈應熄火,否則應檢查開關是否失靈,甚至檢查整個潤滑系統。
c)四沖程發動機機油濾清器芯的更換
更換機油濾清器芯必須在排凈潤滑油后進行。各種車輛的更換方法也不相同,可以參考維修手冊。更換濾清器芯時,旋F螺栓、打開外蓋,取出濾清器芯,用梅花扳手或套筒扳手旋下位于油底殼前側的濾清器旁通閥螺栓,取出濾清器芯。筒式濾清器須使用濾清器扳手拆卸。安裝新濾芯時,檢查“O”形密封環有無損傷,將“O”形環、墊圈、彈簧等洗凈擦干之后再安裝。為提高密封性,可在新濾芯的橡膠密封圈上涂一層薄薄的潤滑油。
d)更換機油時機
發動機在工作中機油不斷被許多機械混合物所臟污。這些機械混合物是由機件磨損產生的屑末、外界飛入的塵土灰粒和機油氧化產生的不溶生成物3部分組成。另外,高溫工作狀態,也使機油易迅速氧化產生大量的漆膜沉積物、膠質和積碳。上述原因常常使用過的機油顏色逐漸變黑,失去原來機油的透明度。至于油底殼內的機油究竟用到什么程度才應該更換,通常可用對比法來判斷。其步驟是,在潔白紙上先滴一滴新鮮機油,然后再滴上一滴使用中的機油,觀察對比其變化情況。
如果發現后者油滴的中心黑點里有較多的硬瀝青及碳粒等,表明機油濾清器的濾清作用不良,并不說明機油已經變質。如果黑點較大,且是黑褐色并均勻無顆粒,則表明機油已經變質應該更換。如果中間黑點較小且顏色較淺,四周的黃色潤跡較大,表明機油尚可繼續使用。此外,還可采用試管對比法進行檢查。即用直徑5mm,長200mm的玻璃管,裝入190mm的新油封好,另用一個同樣玻璃管裝入同量的使用中的機油封好,使兩者同時顛倒,記錄氣泡上升的時間,如果兩者相差超過20%時,就應該更換新油。
a)機油粘度的測定
用對比法檢驗。用2個直徑和長度相同的玻璃試管,一個裝入已知道標準粘度的油料;另一個裝上要測定的油料。2個試管裝成同等高度,且管內油料不能裝滿,留出一個氣泡。然后將2個試管的開口處用木塞堵住。測定時保持2個試管中油料溫度一致,且將2個試管連結在一起倒置180°,觀察試管內氣色上升的速度。根據油料流下的速度可以比較粘度大小。粘度小時,氣體能很快從油料中鉆出來,因而油流動的快;反之,粘度大時,氣體難從油料中沾出來,因而油流動的慢。
b)機油內含有水分的測定
檢查時,先將機油放入玻璃試管內,然后在試管底部加熱至100~120℃左右,邊加熱邊觀察。如果機油內有水分,就會發出聲響并產生泡沫,或在玻璃試管壁上將會發現有凝結的水珠等,油液變成混濁狀。另一種測定方法,是在機油內放入少量的白色粉末狀的無水結晶硫酸銅。當油液中有水時,即會變成藍色沉淀在機油底部。
c)機油內含機械雜質的測定
粘度小的油液在注入試管內片刻后,就可在底部觀察出沉淀的雜質。如果油的粘度較大時,可在被測試的油液內加入一定量白色潔凈的汽油(或煤油),試油粘度。若此時溶液經濾紙過濾,在濾紙上存有雜質即機械雜質。
鑒別使用中機油的質量,是確定是否需要更換機油的依據。常見鑒別機油質量的主要項目有以下幾種:
a)是否失去了潤滑性
如機油發生乳化,乳化的原因是機油中滲進了大量的水或冷卻液,經曲軸旋轉的攪拌而產生乳狀液體。出現這種情況應停機找出氣缸體內漏點,若是在非摩擦表面,可以經焊補后繼續使用,若是汽缸壁則不能修補。
b)機油是否老化
方法是觀察機油尺沽出的油滴,透亮為正常,油滴中間呈暗黑色,而油滴四周為透明,則為半老化,油滴完全呈黑色,說明機油已經老化,不能再繼續使用。
c)機油酸化
機油酸化指的是機油中含酸量增加,原因是廢氣下竄到曲軸箱內,SO2等燃燒物與水分混合成硫酸等酸類,腐蝕摩擦表面,特別是腐蝕軸瓦。當拆解軸瓦時就看到大量軸瓦表面剝落。遇到這種情況要更換機油或檢查曲軸箱通風是否正常。
d)機油稀釋
機油稀釋指的是潤滑中混進燃油,使機油的粘度大大降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發動機長期處于低溫工作,混合氣下竄。解決的辦法是找到燃油與機油混合的途徑。
以上檢查一般均應在發動機停機后機油還未沉淀時進行,否則有可能得不到正確結論。因為機油沉淀后,浮在上面的往往是好的機油,這樣檢查的只是表面現象,而變質機油或雜質存留在油底殼的底部,從而可能造成誤檢及其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