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多年前,幾乎所有的廠家都認為,經過激烈淘汰后,中國摩托車制造廠家應該只剩下10多家,但直到現在,我國摩托車生產企業還在經營的起碼有100多家。難道中國市場是個例外嗎?
其實不然,我國摩托車市場也是遵循這一規律的,大家看一下國內的通路車市場,就是被幾大合資品牌和豪爵牢牢掌控著。那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品牌生存呢?這是因為我們摩托車的過剩產能開拓了海外市場,如果大家去統計,我國摩托車有80%左右的生產廠家是在靠出口維系著自己的生存。
而隨著國內摩托車市場開始在向中大排轉型的過程中,又讓很多摩托車生產企業看到了機會,開辟了新的競爭領域,而且涌現出錢江、春風、無極、賽科龍、大陽、奔達等做的還不錯的品牌。在轉型過程中,表現特別好的如春風,完全由一個二線品牌躋身于行業一線品牌,并成功的與雅馬哈聯姻。
但摩托車行業從去年開始,進入了新一輪的殘酷淘汰期,所以,在我們的印象中,價格戰打的不可開交。然而這只是在把行業前期的高利潤進行了壓縮,競爭的真正高級階段是品質的競爭、品牌的競爭。這個階段將可能從今年本田NX400的發布開始,未來五年,本田從125排量、到中排、再到大貿車,對中國市場進行了有計劃的攻防之戰,這將給國內市場的自主品牌構成強大的壓力!或許五年左右我們就可以看到一些實力不濟的品牌悲慘謝幕。
摩托車真不是簡單的去看配置,各種名牌配置的組合是做不出有靈魂的摩托車品牌的。品質控制、品牌打造是一個系統工程,這里面更要有自己的積累和核心的東西,配合以銷售體系和售后體系的完善,并承擔起一些社會責任,這就是品牌的建設與打造了。
而我們現在很多中大排制造企業,更熱心的是推出更高配置、更大排量、更低價格的產品,以博取市場的流量,卻在技術的積累和售后體系的建立上沒有信心、缺乏能力。在產品從立項到投入市場的過程中,虎頭蛇尾,系統性不強,總結不到位,技術沒有得到積累、口碑沒有建立,用戶的忠誠度也沒有。錢倒是花了不少,結果卻是一地雞毛,什么都沒得到。如果失去了消費升級的中大排市場,那國產摩托車品牌真的是退無可退了,因為只靠出口去消化自己過剩的產能,風險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