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越南胡志明市,摩托車將一條主要道路堵得水泄不通。(視覺中國)
美國Statista網站估算,東南亞摩托車銷量到2028年將提升至1343.3萬臺。從當前東南亞摩托車市場品牌占有率看,日系一枝獨秀,其中本田一家獨占67.5%,雅馬哈占比22.8%,其他品牌占比不足10%。
然而,在這一格局形成之前,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摩托車曾風靡東南亞,并一度將日系品牌逼到市場邊緣。統計顯示,當時中國摩托車的市占率高達90%,但現在僅為1%左右。
梳理中國摩托車品牌在東南亞從輝煌到沒落的過程,“價格戰”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性因素。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末,一臺日本品牌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的售價約為2000美元,但中國摩托車進入東南亞市場后售價僅為日本品牌的一半甚至更低。
以越南為例,1999年,有20多個中國摩托車品牌蜂擁進入越南市場,在當時一臺100CC(摩托車的排量為100毫升)日本品牌摩托車賣2100美元的情況下,中國品牌的售價一般在700—800美元,一些低端產品甚至低至500美元。價格優勢下,中國品牌迅速搶占了越南摩托車市場80%的份額。
不過,在中國品牌迅速占領東南亞市場后,“價格戰”非但沒有停息,不同中國品牌之間的價格內斗反倒愈演愈烈,導致價格完全背離成本,也違背市場規律。研究機構KrAsia以越南市場為例稱,在中國品牌價格戰高峰期,一臺摩托車的均價每個月都要下跌70美元。
受價格暴跌影響,中國產品的質量也開始下滑。首先,中國摩托車的返修率很高,小故障頻發,不到3年就需要大修,四五年就報廢。在油耗方面,中國摩托車的效率也不如日本摩托車。
當時,還有個別中國企業在越南搞“一錘子買賣”,向當地市場以超低價傾銷中國國內市場的滯銷產品,賣掉庫存后就撤離,完全不顧售后服務。這雖然是個別企業的行為,卻在海外市場敗壞了中國品牌的整體形象。
早期進入東南亞市場的制造商當時缺乏品牌意識,也沒有長期規劃。相比之下,日本的摩托車品牌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當本田等制造商開始推出中低價位產品,并推出了首付30%的貸款購買方案后,中國產摩托車在當地的優勢就幾乎喪失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