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年底,網絡上總能看見各類摩托車返鄉有關的新聞話題,可從近兩年開始,和摩托車返鄉相關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少,于是他很好奇,這傳說中的隊伍是如何出現,又是如何消失的?今天咱們就聊聊這件事。
大多數長途跋涉背后都有個無可奈何的理由,摩托車返鄉也是如此。
2013年,央視播出了名為《春節回家》的新年公益廣告,其中包含一系列和團圓相關的感人故事,其中有篇廣告就和摩托車有關,名為《遲來的新衣》,寓意是父母為女兒買的衣服小了,到的時間晚了。
該題材源自東方早報副主編常河及其團隊在2011年拍攝的紀錄片《1350km》,故事講述了廣東肇慶打工人汪正年的返鄉之旅,為了節約路費,他和妻子并沒選擇火車/大巴作為返鄉工具。
而是選擇騎摩托車從廣東披星而出,一路駛向1350公里外的貴州省石阡縣大沙壩鄉,即便路途艱險,道阻且長,但這些困難都無法阻擋汪正年回家的腳步。
當妻子把略小的新衣服套在孩子身上,當一家人齊聚一堂,吃上了團圓飯的那一刻,對于汪正年和妻子來說,這一路的艱辛只剩下兩個字——值得。
飯后,汪正年的妻子問了他一句話:“要不明年讓女兒去城里讀書?”
汪正年回答道:“要得。”
故事至此結束。
這是央視春晚歷史上首次插播的公益廣告,同時也是最能反映摩托車返鄉大軍生存現狀的廣告,雖然片長只有2分鐘,但它已經解釋了與摩托車返鄉有關的一切問題和答案。
比如摩托車返鄉的大軍的由來。
八十年代,中國的貧苦遠超大多數人想象,特別是貴州、廣西、云南,以及四川省的部分地區。根據資料顯示,1980年貴州省人均GDP只有219元,同年廣東省人均GDP卻有481元,差值達到了2倍多,廣西、云南的處境同樣不容樂觀。
此時對于在上述地區生活的同胞來說,與其在家鄉干耗,不如外出打工。
汪正年可視為這一批外出務工人員的代表,他的家鄉石阡縣直到2019年才脫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如果把時間倒退回80~90年代,石阡縣的情況只會更糟,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年輕勞動力只能向經濟發達地區遷移,而廣東就是距離大家最近的發達地區。
據1992年的社會學研究文獻記載——1986年,珠三角的外來勞動力為184.94萬人,1988年,增加到320.91萬人。
這些新增勞動力多源于上述經濟欠發達地區,這個群體也是日后摩托車返鄉大軍的中堅力量,畢竟,買汽車這件事對于“勞動力”而言實在是過于奢侈,摩托車才是最符合打工人需求的交通工具。
為什么一定要騎摩托車返鄉?
對于北方摩友來說,在春節前騎摩托車返鄉是一場格外困難的挑戰,因為零下十度氣溫隨處可見,幾百到上千元的騎行服,不出2個小時就能被凍透,外加路上可能遭遇的突發降雪,騎行體驗可謂極差。
但南方不同,除部分高海拔地區外,廣東到廣西、云南、貴州的大部分路段基本不會下雪,冬季溫度也不過3~10°左右,穿得稍微厚一些就能抵御寒冷,整體騎行體驗比北方好了很多。
但這并不是大家騎車返鄉的關鍵,對于勞動者來說,騎摩托車返鄉主要是因為經濟劃算。
我們以一對夫妻從廣東省廣州市,回到廣西省玉林市過年為例,此時坐火車硬座的開銷為78元×2人×2趟=312元。
騎摩托車從廣東省廣州市回到廣西省玉林市,往返全程我們算它1000公里,125/150cc跨騎摩托車的平均油耗約2L左右,我們按照2.5L/100km計算,那么全程燃油消耗共25L,如今92號汽油的價格大致為7.8元/L,全程的燃油花費約為195元,比坐火車能便宜117元。
放在2024年,我相信沒有人會特別在意這117塊錢,大家可能更愿意打車/公交到火車站,坐火車返鄉,到了家鄉的火車站,再打車/拼車回家,圖一個省心省力。
但2000年那時……
那時人均月工資不過1000多塊錢;
那時交通并不方便,打車沒有滴滴,買票也沒有各類方便的軟件;
那時汽油的價格也不貴,但普快火車票的價格和現在卻沒差太多;
那時從火車站回家都不便捷,有一部分勞動者的家庭在偏遠鄉鎮,距離主城/鎮還有很遠一段距離,這段路程也加重開銷。
2011年新華網采訪騎摩托車返鄉人群后發現:
火車票難買,汽車票又比較貴,而摩托車行程危險辛苦,但勝在便宜和便捷。這是眾多農民工愿意騎摩托車回鄉的主要原因。
在福建和江西交界處,記者碰到從福建泉州市回江西東鄉縣老家的徐華山及其10多位同鄉。他們在泉州做建筑工人已有14年。徐華山告訴記者:“從福建泉州市到江西東鄉縣的火車票價只要106元。但票難買,我排了一天隊都沒買到票。坐汽車至少要350元,太貴了!前年買了摩托車后,這兩年我都是自己騎摩托車回家過年。”
此時我們再看看騎摩托車返鄉還有哪些好處?
首先不用擔心春運搶票,少了一份壓力,回程時間也好把控,能多陪陪老人/小孩。
其次在過年期間的行動更加方便,在老家擁有摩托車=擁有出行自由,便于走親訪友。
最后不用擔心摩托車被偷,2000年那會兒的治安可沒有現在這么好,摩托車盜搶案件時常發生。
所以即便一個人騎摩托車返鄉,從上述角度看依舊是劃算的,畢竟人在騎車的同時也能短暫享受到自由。
自2000年開始,騎摩托車返鄉的人群越來越多,“摩托車返鄉”慢慢像“春運”一樣,備受各地重視。
由于廣西梧州東出口承載了大部分“返鄉車輛”,外加摩托車返鄉這件事逐步受到重視,自2008年起,梧州東出口啟動了針對返鄉摩托車的春運服務站,提供如免費茶水、食物以及點檢、修車、更換機油等服務。
部分地區的政府部門也針對摩托車返鄉這件事給與了特殊支持,比如聯系交警專門為返鄉摩托車開道。
當然摩托車廠商也沒閑著,以豪爵和本田為首的兩大廣東勢力,就摩托車返鄉這件事常年展開“較量”,分頭聯系各自的經銷商,組織熱心志愿者,在摩托車返鄉的必經之路上提供各類服務,用心照顧每位騎士,即便你騎的車不是豪爵/本田也無妨。
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騎摩托車返鄉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多,2013年就有25萬臺摩托車從廣東單向進入廣西,大家都以為2014年摩托車返鄉人數會再創輝煌,可實際情況卻是摩托車返鄉人數自2013年后便逐步減少……到了2019年,從廣東到廣西的摩托車返鄉大軍整整減少了20萬輛車。
摩托車返鄉大軍為何逐年遞減?
在我個人杯水車薪式的調研中,得到了一份復雜的答案,總的來說,就是勞動者收入提升,公共交通建設完善,摩托車返鄉并非最優選擇。
2000年那會兒,勞動者騎摩托車返鄉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自己可以用“時間”來換“錢”,因為騎摩托車省下的錢,是大家付出同等時間難以獲取的,所以寧愿自己累一些,多耽誤時間在路上,也要選擇騎摩托車返鄉,把“錢”省下來。
2008年之后,隨著人均工資逐步上漲,人們開始發現自己的“時間”更“值錢”了,同時國家對于鐵路和公路網絡的建設也更加完善,特別是2013年,當廣西高鐵開通后,勞動者可以用更短的時間,高效、安全地完成兩地往返,各類出行APP更是讓訂票的過程更加簡潔透明。
同時也因為社會版本完成升級,孩子逐漸長大,父母悄然變老,此時摩托車難以兼顧家庭所需,在路上遭遇事故后,其結果往往更加嚴重。而汽車作為工業產品,價格倒是越來越親民,一般人也能輕松貸款購買,再不濟也可以購買二手車。
所以對于工價更高的勞動者來說,騎摩托車返鄉已經不是最佳選擇,自然也就逐步放棄了。
當然,摩托車返鄉大軍減少的原因還包括產業結構轉型等因素,只是這些方面我也找不到論據支持,所以我那么一說,您那么一聽。
時代在翻篇時經常不打招呼,摩托車返鄉悄然迎來新生代更迭。
近年來,很多摩友開始把騎車返鄉作為時尚和另一種增加生活體驗的方式,長期囿于三平米格子間的公司白領、奔波于都市和工業園區中的北漂/南下族,也開始借春節較長假期,滿足自己平時極度渴望卻無暇企及的中長途摩旅——騎車回家過年。
返鄉群體正在向年輕化、玩樂化悄悄轉變,其中主力軍更多已經由90后、00后構成,摩托車也由馱滿大包小包、外觀千篇一律的傳統通路車型,演化為當下個性十足的熱門休閑娛樂車型,例如春風、錢江、無極、奔達……
無論從速度效率、舒適感或經濟性等各個角度來說,騎摩托車回家過年都已經不再是性價比最優的解決方案了,但是返鄉給了大家一個騎行的理由,一路上的見聞和風景,這段或坎坷或坦途的旅程,這份苦中作樂的難得經歷,足以慰籍一顆顆赤子之心。
辛苦工作是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擁有更好的生活,騎上愛車自由奔跑在回家團圓的路上,享受騎行的樂趣,感受辦公室以外的一切,不正是滿足了喜歡它的人們心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嗎?即便未來的返鄉潮由大軍變為散兵,仍然會以其倔強的姿態流淌在每一條公路上,這場騎行無關生存,只為熱愛。
所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支“軍隊”永遠不會走向消亡,因為到目前為止,摩托車仍然是最親民的交通工具,因為它能以較低的價格,實現汽車一半的功能,因為人民群眾有追求美好的生活的權利,也有自由選擇交通工具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