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降價誰最反感?肯定是整車廠家和二手車商。前者的利潤率會縮水,富二代的美好生活將會變成苦逼的打工人奮斗,而后者多年的努力將會毀于一旦,別說賺錢賠個底朝天都是有可能的。
但有人歡喜就有人憂,凡事都不例外。
尤其對于當下內地市場上的摩托車而言,促銷打價格戰已經是主旋律,幾乎不會有品牌和車型能夠獨善其身,如果不隨波逐流參與其中,注定將會失去一部分的市場份額,甚至于還會有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但這種市場走向不等于整個摩托車產業將要崩盤,它更多是行業洗牌的開始。
雖然有人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騎行環境不理想”狀態下的正常表現,但在騎士分享看來,它更多是大家捂住錢袋子的一個縮影,只不過摩托車這一小類表現得有點過于激進。
試問,哪類耐用品會有動不動少則大幾千,多則好幾萬的降幅。貌似也就汽車和摩托車有這種表現,所以摩托車的降價和經濟環境有必然聯系。
而降價的最終結果就是行業洗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有人成長,有人消失。所以才會有一系列“掀桌子,砸飯碗,蓋房子”的“怪異”行為出現。
也是基于此,所以很多摩友認為國產品牌最后只會剩下四五家,完全向日系品牌看齊,那么你認為最后活下來的品牌會是哪些呢?
其實,對于這種論點,我既贊成但也有反對的理由,這倒不是我模棱兩可,不知所用的陳述,而是結合以往經驗對于市場的一種分析。
不瞞你說,在1999年我就已經進入了這個行業,我見證了國產摩托車最輝煌的時刻,也經歷了最落魄的低谷,更看到了玩樂車型的強勢崛起。
在這過去的20多年里,國產摩托車相關品牌之間的價格戰不止一兩次,每一次的較量都非常殘酷,而當每次出現這種你死我活的景象時,就會有人喊站出來喊“國產摩托車最后只會剩四五家的口號”。
甚至于,有人曾放出豪言,如果我的摩托車品牌不能堅持下去,成為僅有五家之中的一家,那么我必定會從公司最高處跳下去。
但最終的結果呢?
通路車的較量雖然打“死了 ”一些品牌,不過也迫使一些廠家做出了轉型升級,時至今日國內的摩托車廠家具備生產資質的仍然有80多家,有的在沿用原來的品牌,有的只是換了個身份,所以并沒有出現所謂的只剩四五家。
而現如今的玩樂車型之間的較量,其實就是當年通路車型的升級版,雖然現在的價格戰打的非常激烈,貌似有些品牌已經堅持不住了,但能把這80多家摩托車企業搞趴下的牛逼人物還沒有出現,所以國內摩托車真正實現少而精的結果,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會因為一兩次或者一兩年的價格戰就出現這種貌似合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