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摩托車產銷995.41輛和964.67萬輛,同比下降5.93%和10.29%。這意味著摩托車銷量持續下滑的現象并沒有改觀。但銷量數據下降的同時,今年1-5月,摩托車生產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81.93億元,同比提高13.26%;完成工業銷售產值582.04億元,同比提高12.16%;完成工業增加值87.61億元,同比提高11.25%。
1-5月,摩托車生產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44.62億元,同比提高12.40%;實現利潤總額38.43億元,同比提高43.73%,實現利稅總額52.20億元,同比提高36.28%。這些還都是包括了電動摩托車和通路摩托車在內,如果把產值低、附加值低的電動摩托車剔除的話,上面的數據提升率可能更高,說明摩托車行業雖然在產銷量上有所下降,但整個行業在向中大排量摩托車轉型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我國摩托車制造業的一些隱憂。
最近,不管是進口、合資、國產摩托車品牌紛紛降價內卷,當然,這種內卷把進口、合資品牌的高利潤打回來一點原形,但對于國產品牌的發展就不是那么樂觀了。我們將售價除以排量,得到單位排量摩托車售價指數來看比較直觀,以本田CM500、無極CU525、香帥蒼云500為例,CM500的售價61800除以500排量,等于123.6元/毫升,CU525的售價29800除以500排量,(實際494CC),約等于60元/毫升、而蒼云500的售價是23800元,除以500排量等于47.6元/毫升。
而目前國產的合資品牌高檔125的單位排量價格指數也有80元/毫升,中低檔車也有60元/毫升,也就是說,目前國產一線品牌的中大排 量產品只相當于合資品牌通路產品的單位排量價格指數,國產二三線品牌中大排量產品還不如目前合資品牌通路產品價格指數高。
這些數據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進口品牌是在去除高利潤,而國產二三線品牌幾乎就開始走向通路車的老路,是在通過壓縮成本去搶銷量了。這無異是自絕后路。
相比于國產品牌的降價,我更傾向于國產品牌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基因,累積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反觀目前國產品牌中大排產品,在競爭面前,似乎更愿意跟風出車型、奮力砸價格來搶占自己的市場份額,這樣下去最終又會被外資品牌把市場控制。
任何產品最終還是看質量、看產品基因、看品牌文化,為什么本田的小翅膀能讓用戶發出買發動機送車的感嘆?為什么雅馬哈有一批忠實的年輕消費群體,就是因為他們的產品有基因,品牌有文化。如果無底線的拼配置、拼價格、拼銷量,卻忽視對產品穩定性、耐久性持之以恒的追求,消費者被割韭菜也可能只有一次,最終還是會喪失消費者的信賴,反而會讓消費者貼上質量垃圾的標簽。我們目前看到的國產品牌要么心態保守裹足不前(如豪爵),要么激進推新品出大排量、質量事故卻層出不窮(這個就太多了,不點名了)大家看是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