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該數據并非只代表電動兩輪摩托車,也包括了電動三輪摩托車數據,實際上前者的數據還要更加含蓄。從今年來的情況來看,無論是通勤市場,還是被寄予厚望的高速電摩市場,在2023年的整體態勢都不如意。
其中,傳統通勤市場主要受到各地電動自行車政策制約,在傳統電動兩輪車市場整體產銷量上行的大背景下,電動自行車正在占據越來越多的市場,而駕乘門檻和使用成本更高的通勤電摩(電輕摩),在政策嚴管區的銷量呈現暴跌狀態,大量門店僅銷售電動自行車。值得一提的是,7000-10000元級的高端電動自行車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蠶食了傳統的通勤電摩市場。
而高速電動摩托車的發展,也在2023年迎來滑鐵盧,國內市場和品牌處于相對比較尷尬的狀態。來自燃油摩托車的競爭、制造成本仍處于高位、地方政策都對該品類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而在企業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無法實現盈利的情況下,也導致企業的戰略中心轉移和投入收縮,尤其在整個2023年上半年幾乎未見國內有相對亮眼的高速電摩新品發布,用戶熱情也明顯下降。
尤其在二季度來看,部分被寄予厚望的電摩品牌開始入局電動自行車市場,而曾經在去年組團進擊的國產燃油摩托車企業,在今年更是狠踩了電動化的急剎車,甚至開起了倒擋。這一點在5月的北京摩展極為明顯,僅有的一些電摩新品,基本都被企業藏到了展會的角落里,這與前年北京摩展現場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從企業經營角度來說,摩托車品牌的重心回遷并不意外。數據顯示,在當下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1-6月燃油摩托車產銷分別為694.4萬輛和699.67萬輛,基本與往年持平,尤其在出口收緊的情況下,國內摩托車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少有的消費熱土,但同時市場也面臨著愈發嚴峻的價格競爭。可以說,無論是機遇還是壓力,都在讓國內摩托車品牌必須集中精力搶占國內市場。
然而,持續下滑的國內電動摩托車,依舊還是門值得期待的好生意。
眾所周知,全球出行電動化趨勢不可逆轉。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海外摩托車年需求量約為4000萬輛,而電動化率不足5%,目前正處于爆發前夜。尤其在東南亞市場,隨著碳中和計劃推進和政策引導,該部分以中小排量摩托車為主導的市場,將釋放出大量剛需,被視為公認的全球最大電動摩托車增量市場。
以雅迪、小牛等為代表的的中國品牌,以本田、雅馬哈為主的日本品牌,以及印度和東南亞本土品牌,預計將成為東南亞市場的主要競爭者。這其中,國產品牌是否有可能突破本田對東南亞傳統摩托車市場的近乎壟斷,成為了一大看點。
而與此同時,歐美市場的電動化勢頭同樣明顯。但必須要強調的是,雖然該區域市場新品發布極為活躍,但由于規模化生產尚未形成,配套產業鏈的相對不成熟,不少品牌目前并不具備量產能力,甚至也需要通過與國內品牌的合作來推進自身發展,這對于背靠全球最大電動兩輪車產業鏈的國產電摩品牌來說,同樣是可以利用的市場機遇。
而在國內市場方面,政策環境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決定電動摩托車發展的核心。但從用戶需求的角度來說,越來越多的通勤車用戶正在尋求出行體驗的升級,但卻面臨著當下市場沒有太多車輛可選的窘境,依舊需要有敢投入、投得起的企業來組團破局,發布更多高顏值、高性能、更有可玩性的電動摩托車產品,從用戶端來激活國內市場活力。
不曉得9月份的重慶摩展,我們會不會看到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