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兩年摩托路權的大范圍放寬,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將摩托車這種樸素的交通工具,視為承載情感的重要寄托。而在商業領域,借助如今摩托車市場的復燃,成功“押寶”錢江摩托的李書福,又大賺了一筆。
從今年4月到8月,錢江摩托股價從9.32元一路飆升超過26元,總市值邁過百億門檻。僅用3個月時間,錢江市值就翻近2倍。
那么,在這一輪新的摩托車復興浪潮中,錢江能否成為最大贏家?相比雅馬哈、本田等海外摩托車巨頭,以錢江為代表的國產摩托車,存在哪些短板?
一、摩托:是交通工具,也是時尚玩具
作家兼車手的韓寒曾說,對年輕人來說,摩托車象征著一種浪漫,一種自由。
近年來,助力時尚文化的錢江摩托先后開發出了商用、復古、休閑等多系列摩托車產品。其在大排量摩托車領域的搶眼表現,以及Benelli、Keeway等旗下品牌共同營造的摩托時尚文化,已經讓錢江摩托成為國產摩托車品牌的一面旗幟。
既然消費者如此喜愛摩托車,為何我們要將如今摩托車的火爆稱為“復興”呢?這就不得不提當年“國產摩托車一哥”——嘉陵摩托的衰落史了。
與眾多合資車企一樣,1980年誕生之初,嘉陵選擇了“先引進技術,后自主創新”的發展戰略。在日本本田的扶持下,嘉陵先后掌握了化油器、磁電機的關鍵制造工藝。到1989年CJ70上市時,嘉陵已經實現零部件100%自主化。
不過,在90年代初稱霸國內摩托市場后,嘉陵幾乎完全停止了技術研發步伐。不只是最關鍵的燃油發動機,連相對簡單的車身框架、整流罩、排氣管、電動機等領域,嘉陵也毫無建樹可言。
嘉陵為何在技術研發上不積極了?歸根結底,和嘉陵高層對摩托的定位有關。從創業之初,孫壽彭(嘉陵創始人)就將摩托的市場用途限定在“交通工具”一個維度上。
反映到新品推出方面,從嘉陵合作商獨立出來的宗申摩托,依靠旗下運動型摩托車,迅速躋身高端摩托領域;瀟灑木蘭,以獨特的小型踏板摩托,贏得女性車主的熱捧;小太陽通過整合自行車和摩托車,創新推出國內最早的二輪電動車。
反觀嘉陵,CJ系列單缸車型作為主推產品,嘉陵從1990年一直賣到2018年。這種單一的產品推出策略,讓嘉陵逐漸成為“低端運輸車”的代名詞。
1995年,嘉陵還是年產銷110萬輛,營收超過46億元的“國產摩托一哥”,但到2005年,嘉陵卻淪落到了虧損2.58億,凈資產為負值的破產邊緣。從巔峰到崩潰僅用十年。而隨著嘉陵摩托的“倒下”,整個國產摩托車市場全面衰落,直到最近幾年吉利入主錢江摩托后才有所改觀。
二、避免成為嘉陵,錢江做了哪些努力
后來人在談及嘉陵的失敗時,多歸結為禁摩令的出臺。比如宗申摩托創始人左宗申曾直言道:由于長期的限摩,導致國內摩托行業喪失了發展信心。
誠然,禁摩令的出臺,確實曾讓產銷量世界第一的國產摩托,遭遇了毀滅性打擊。實際上,即便沒有禁摩令,不推出新品、不鉆研技術的嘉陵也很難逃脫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從吉利入主后錢江的發力方向看,李書福顯然對嘉陵的衰落原因進行了細致研究。
在產品定位上,錢江特別注重對產品時尚元素的挖掘,通過建設摩托車主題公園、承建專業摩托車賽事等方法,高效聚攏摩托用戶群體,形成錢江主導的摩旅文化。
市場布局方面,錢江通過旗下Benelli、QjMotor、Keeway三大品牌組成的產品矩陣,有效實踐了“穩固低端、拓寬中端、沖擊高端”的均衡戰略。
當然,技術研發,也被列為錢江崛起的重點方向。
近年來,錢江在建設完成一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一個“國家認可檢測中心”基礎上,先后在中國、歐洲打造兩大研發基地,加碼摩托整車制造細分技術攻關。
時至今日,錢江在熱處理、涂裝、電鍍、零部件鑄造等技術領域,不僅積累了比肩國際一流的制造工藝,更具備相關生產設備的獨立制造能力。
此外,由李書福一手拍板,錢江摩托于2017年正式引入了IATF16989汽車行業質量管理體系標準,成為業內首家以造汽車的嚴格標準進行摩托生產的國產品牌。
三、結語
對比嘉陵早期走過的彎路,錢江摩托的發展之路,無疑為國產摩托的破局指出了正確方向。
雖然如今國產摩托車重拾市場份額,但我們仍然不能盲目樂觀。客觀地看,中外企業在燃油摩托車領域的巨大技術鴻溝,依然存在。一個最直觀的對比,國內摩托車企業還在為水冷發動機絞盡腦汁時,寶馬、本田等摩托車巨頭,已經開始攻克摩托車自動駕駛技術。
已經成功“押注”摩托車市場的李書福,能否在與外資巨頭的較量中笑到最后,一切尚需時間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