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兒摩托車的大多預算充沛,對摩托車形態的認知更高,也就是說玩兒摩托車的更關注品牌、設計,所以他們認為,摩托車是分三六九等的。
進口強于合資,合資秒殺國產。
我是眼看著中國汽車從一片廢墟中走出來,一步步變成高樓大廈的過程,就是中國制造業崛起的見證。
摩托車相比于汽車的復雜程度怎么樣?根本不值一提對吧。
對于中國汽車產業來說,制造一臺質量穩定、性能出色的摩托車并不難,那些動輒20萬乃至30萬的進口摩托車,是過去傳統時代用來區分實力的玩具。
是用來劃分階層用的,從技術角度、生產難度來說,我并不認為40多萬的本田金翼在真正意義上擁有定價40萬的實力,事實上這種摩托車在海外市場,定價只要20萬。
在中國市場賣出高價,更多是因為中國市場摩托車產業發展緩慢、更依賴汽車、摩托車的玩具數據更加明顯,再加上一系列制度約束等問題,才造就了極高的摩托車定價。
其實進口摩托車也分較多產地。
泰國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摩托車輸出地,這似乎就是為中國市場而誕生的摩托車制造基地,大量的企業選擇在泰國建廠,川崎、本田、寶馬等等。
在泰國生產,使用泰國工人,用寶馬、本田技術以及質量控制體系,然后造出的車輛運往國內,搖身一變成為“進口車”。
這樣的進口,當真比國產好嗎?
我還是那句話,全球統一標準是所有頂流品牌賴以生存的關鍵,本田任何一個工廠的生產質量標準都是一樣的,泰國進口的本田,從質量上來說,未必就一定要比新大洲本田質量好。
它們的唯一區別,可能就是泰國產的本田排量更大一些,而新大洲本田排量更小,型號不同,但質量卻是同樣的。
比如說,川崎400作為標準的泰國產車型,其主要針對中國市場銷售,其實在配置上進行了閹割,比如說早期有限速,銷往國內的牙盤與全球不同步,這些都是泰國進口車的問題。
國產摩托車的確在性能、設計上還不能夠與頂級摩托車企業直接對抗,但未必在綜合素質上落后進口摩托車。
尤其是同價位車型對比,能夠找到最直接的差距。
國產摩托車擁有排量大、配置豐富、更重量級三大優勢,相比之下進口摩托車排量相對較小、配置相對落后,而進口摩托車則有兩大目前難以被超越的優勢,一個是品牌文化,一個是綜合可靠性。
但這些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說都不是問題。
品牌文化是靠著產品實力培養起來的,摩托車的制造難度不如汽車,目前中國汽車已經在15萬以內市場立足腳步,并且驅逐外資品牌,這意味著我們擁有很強的生產能力與設計能力。
制造一臺更加簡單的摩托車,并不復雜,主要是我們的產業重心并沒有放在摩托車產業上,畢竟相比于汽車,摩托車拉動的產業增速能力,實在太弱了。
也就是說,我們摩托車產業今天如此這般表現,并非我們做不了更好的摩托車,而是我們當下的發展需要,根本看不上摩托車。
但如果從客觀角度來看,我也絲毫不認為泰國產的進口車,一定比國產車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