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200cc排量以下的車,PCX160還要除外,本田交給了合資廠生產,如果是全本田商標,配套還要是本田方說了算,所以配套大多是日系的配套商,如電噴系統、發動機主要部件,機油都是系合資的。當然,如果是聯合商標的,合資中方就有更多的話語權。
當你抱怨本田給中國市場投入更大排量時,好了,本田中排產品來了,但你會發現,本田中排產品雖然也是交由兩個合資廠生產,但是本田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合資中方幾乎就是聽命就是了。為什么,因為本田控制著技術主導權,電噴系統、發動機、甚至更多的精密配件,都是由本田供給,都不給國內合資生產的機會,國內幾乎就是組裝,還有一些外圍配套在國內找,以便降低成本。因為核心配套本田供應,所以,整個中排產品的生產節奏也完全由本田反控了。
當你還在抱怨本田產品排量太小時,本田500cc以上產品由大貿店引進,這是整車與中國配套產業鏈沒啥關系。國內廠商要想竊取點技術,就只能靠買點樣機拆拆研究了,逆向研發還得規避專利,或許規避的這點專利還就是核心技術,這能做好嗎?
另外,摩托車關稅還技術含量發生關系,摩托車進出口貿易,也有將150CC級別進行劃分的,150CC以內車型為小排車型收取一種類關稅、高于150CC車型為大排量摩托車收取另一種關稅的情況出現。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考慮的出口國與進口國的貿易順差逆差、并非排量越大關稅越高,所以,中大排車型,雖然花了點關稅,但技術封鎖了,賺錢的時間就會延長。
雖然這樣,但國人對國產摩托車廠家還是恨鐵不成鋼,國產車研究日系發動機幾十年,技術達不到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原因一:研發成本太高
自主品牌就算是模仿日系發動機,也是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研發,我們所看到的發動機只是一個表面,一些內部的精密零件我們無法計算,并且一臺發動機的零部件有成千上萬個,我們需要一個一個精確測量才能夠保證發動機的穩定性,投入數量如此之大的資金也不一定能夠研發出穩定性一模一樣的出來,
而且,因為國內禁很多大中城市禁摩,就算是研發出來了,成本都是很難收回,甚至被市場一些配套商大肆仿制,成本搞下來了,幫別人做嫁衣了。
原因二:研發周期太長
現在是一個講究效率的社會,很多的車企都沒有心思花時間去研究發動機,摩托車企業也是經營實體,是需要快速賺錢來維持與發展的,廠家所需要就是在最快的時間里造出和賣出更多的摩托車,換取更大的利益,如果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投入,結果日系又投放新的技術將你反超,反而得不償失,會被拖死。
原因三: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摩托車制造商太少
自主品牌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更多的是摩托車組裝廠,有的甚至出新車型都是靠配套廠更新。現在這種現象改善了一些,但目前的電動車廠就是原來的摩托車廠的重復。沒有廠商投入,沒有技術積累,中國的摩托車制造技術想要提升一個臺階,甚至是與日系相抗衡,簡直是癡人說夢!
寫在最后
好在近幾年的國產車多少有些上進心了,在造車水平上確實有了較大提升,雖然在發動機方面還有點差強人意,如果國產車能夠拿出時間來多研究和積累,我想國產車會更上一層樓,現在單純的依賴別人到時候吃虧的是自己,有句老話說的好“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只有自己真正的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