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從代步功能上來看,能夠擁有“自由出行”的交通工具,是多數城市居民所希望的事情,摩托車無論從成本還是便捷性方面都要優于汽車。畢竟汽車與摩托車相比,道路占用資源更大。一輛汽車的停車面積可以停4輛摩托車,一輛汽車的行駛面積可以行駛3輛摩托車。
但是,部分城市推行的“禁限摩”規定卻決定了,只有汽車可以成為惟一中長距離的交通工具。甚至,由于主流城市“禁限摩”,缺少了國內高端消費市場支撐的國內摩托車企業,研發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品牌影響力也不能與那些國際品牌相比。
其實,許多城市“禁限摩”的理由是考慮摩托車噪音大、污染強、不易于管理,對道路安全駕駛危害性大。但我們知道,摩托車的生產是必須符合一系列國家標準的,只要國家標準提高了對噪音、污染排放的限制,自然而然生產出來的摩托車就會變得噪音更小、污染更小,而無需采用禁限的方法。
事實上,現在的摩托車噪音可以降低到比汽車更小,并且污染排放已經復合國家要求的排放標準。隨著交管部門對道路駕駛的管理越來越嚴格,摩托車的使用并沒有沖擊正常的交通秩序。
誠然,“禁限摩”這一法規的推行,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城市文明建設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但由于政策在前,部分媒體和群眾對于“禁限摩”的過度解讀,從負面角度加重了大眾對摩托車認知的偏差。當“擾民、違規超速、炸街黨、危險”等等這樣的負面詞匯始終圍繞這摩托車,又不斷加深著大家對摩托車的“刻板印象”。
而近幾年發展勢頭正旺的大排摩托車市場,同樣也在遭受這種認知偏差的侵蝕。眾所周知,摩托車運動和眾多汽車競技性比賽一樣,存在很高的風險性,這種冒險精神無法被大多數國人的內心所接受;摩托車作為個性表達的方式,摩友偏西方化的個性穿著和張揚行為,也與大多數國人內斂的本性相悖。當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傳統理念出現了分歧,導致小眾的摩托車群體被大眾群體所邊緣,摩托車運動也被邊緣化。
這種“邊緣化”也在制約著我國的摩托車文化發展。畢竟,摩托車本身是一種文化的載體,需要通過運動、賽事、評選和文化用品展示等傳播渠道,帶動廣大的受眾群體參與活動。但是,受限于“禁限摩”和大眾認知,國內的摩托車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恰恰缺少了參與度。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驅動著我國邁向制造強國,也促使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造文化,不僅是整個摩托車產業的發展需要,也成為眾多摩托車企業未來成長的需要。
當下,越來越多的摩托車文化活動出現,為備受“禁限摩”規定困擾的城市市場拓展新的市場空間——通過摩托車休閑文化培育,讓摩托車成為城市市民的休閑娛樂工具;讓民意說話,解除“禁限摩”的理論基礎,從而為拓展摩托車的城市生存空間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摩托車文化培養,也成為許多企業進行品牌宣傳的又一新陣地。
為了全面促進摩托車市場文化的發展,向摩托車商提供展示新技術的平臺,增進摩友間的交互,給廣大車迷提供近距離接觸摩托車的機會,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摩拓銳德文化傳播共同打造的現象級摩托文化IP——CTMC(China Top Motocycle Carnival)中國頂級摩托車嘉年華活動近期將在齊魯汽車生活廣場內舉辦。
據活動主辦方介紹,此次也是2020年首屆CTMC中國頂級摩托車嘉年華活動,屆時將分為“SO RIDE”賽事、機車車展、營地集市、狂歡派對等項目版塊。整場活動將穿插摩托車展示、摩友同臺競技、摩托車特技表演等多個環節,以致力打造高端頂級摩托車文化嘉年華的目的,掀起國內摩托文化的新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