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2月20日文章,原題:在一個被“封鎖”的城市,摩托車運送希望外賣員張賽(音)在武漢的一棟樓外徘徊。他被要求不得將外賣食品送到顧客門前,以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風險。但電話中的女士懇求他,稱這是她為無法下樓的母親下的訂單。張心軟了。就在他把盒子放在地板上時,門開了。張立刻驚惶地跑開,不假思索地用一根手指戳向電梯按鈕。就這樣,張翹著一根手指迅速返回快遞站,小心翼翼地避免那根手指碰到手的其他部分——就像個微型隔離現場。
眼下,對許多中國人來說,張這樣的快遞員已成為他們與外部世界的唯一聯系。盡管曾在中國幾乎所有城市的大街小巷無處不在但又好像不存在,如今這些快遞員正被人們贊為英雄。他們已成為這個國家的動脈——保持鮮肉、蔬菜和其他供應不斷流向需要的人們。
這是個勞累又危險的工作。在配備了由公司每天早晨提供的口罩和消毒洗手液后,張穿行于武漢城內。晚上,他盡量不去想疫情,聽聽流行歌曲或在電視上尋找好消息。其實,每天送貨幾十趟不只是為滿足居民的需求,也是為了依賴他掙錢養家的妻兒和父母。即便在疫情危險變得清晰后他也沒打過退堂鼓。張和同事們一直相互交流(預防病毒)建議,如用鑰匙按電梯等。他說,迄今他的工友中沒有任何人患病。
人們也變得更加友善。(以前)一些顧客只是勉強開門或避免眼神交流。但疫情暴發后,人人都會說謝謝。張說:“大家都很辛苦。都被折騰這么久了。”但此類互動已不多見。本周,武漢市命令各居民區設立“無接觸快遞”點,因此張只是把包裹送到指定地點就可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