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10年代,中國摩托車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巨變,中大排量車型大量涌現,機車文化蓬勃興起,世界各大機車品牌紛紛進入中國。中國的摩托車企業,也在積極求變,外引資源,內練實力,力求走出從大到強的轉型之路。在這個曙光初現的節點上,我們將用一系列文章,以宗申及賽科龍品牌為切入口,介紹自主品牌如何堅守、積淀和突圍。
踏板車重慶造,在很多摩托車行業的人看來,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每一個行業、每一個產品都會有各自的產業集群。在這個集群范圍內,效率和成本都會得到極大的控制。
中國摩托車行業,根據地域被分為若干板塊,每個板塊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重慶板塊的優勢是跨騎車、彎梁車和發動機,而短處則是踏板車。不少本地企業,寧愿不辭辛勞到外地建立分廠,生產踏板車,也不愿意放在重慶生產。但這些企業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過長的管理半徑,讓產品質量難以得到保障,最終反而會拖垮企業其他產品的口碑。
為什么要生產踏板車?參考日本和中國臺灣市場,隨著人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小排量代步領域,踏板車的一定會成為主流。這是趨勢,所有生產跨騎車的重慶企業需要面對,宗申也不例外。
縱觀全球的偉大企業,會發現一個特質:他們善于發現趨勢和機會,雖然可能會犯一些小錯誤,但在最關鍵的節點上,永遠會做出正確的選擇。這種選擇,基于決策者對所在行業的深入學習、認知與判斷。而越是重要的機會,其來臨前的跡象也會越強烈。
無論是堅持品牌策略,迅速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摩托車品牌之一;或者大力發展發動機業務,掌握摩托車制造最核心的科技;還是發展大排量策略,率先在國內推出首款拉力車RX3;宗申在摩托車的每一個趨勢,都有著精準的預判,并提前進行了布局。
而宗申這一次的布局可能是最艱難的,這是要在踏板車已經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下,在重慶再造一個產業鏈。
為了這個布局,從2016年起,宗申就開啟了“MO”踏板計劃。而要實現這個計劃,必須要有明確的產品策略:同質化低端踏板車,價格已經被其他板塊企業做爛。“MO”踏板只能選擇向上突破,做中高端踏板車,與合資品牌硬剛。
在技術全球化的今天,其實一切都不是障礙,只是看你企業是否愿意技術投入,是否愿意把這個事業長遠的進行下去,宗申一直致力于技術創新、將摩托車事業進行到底的堅定信念,為了實現踏板車重慶造,宗申做了幾個大手筆投入:
1、發動機:用時2年時間,耗資金近千萬在比亞喬小排量的踏板車發動機上成功開發了適合中國市場的踏板車發動機,PXT125動力。在發動機綜合性能媲美于合資品牌發動機,最大扭矩還高于主流的合資品牌。遠遠領先了絕大國產品牌還在大量使用的GY6動力。
2、配套件:目前國產品牌絕大多數踏板車均是采用的公模,直接從配套廠家采購組裝,雖然成本便宜,但品控無法保證、產品完全同質化,產品完全受制于人。宗申踏板車產品重慶造實現是正向開發,從市場調研、產品外觀設計、零部件開發等均是自己獨立完成,雖然一款產品模具投入幾百萬,但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品控全過程有監督有考核,確保投入市場的產品外觀領先、質量更優。
3、技術人才培養,宗申與比亞喬合資了10多年,比亞喬是踏板車之父,在踏板車開發制造有進100年的技術和經驗積累,也為宗申培養了很多踏板車方面的技術人才。
宗申以不計回報的投入和艱苦卓絕的精神,將這個目標逐漸達成。先后推出的MO爽、MO控、MO拽、MO戰、MO悅等多款踏板車,憑借原創度極高的外觀造型,徹底擺脫了傳統踏板車“共模抄襲”的弊病,獲得了市場新一代用戶的高度認可。
與此同時,宗申傾盡全力為“MO”踏板車打造了G4 SMT-Fi核心平臺。這一平臺在動力、油耗及噪音等多項指標的綜合表現,相比較合資踏板也毫不遜色。而且通過“發動機+電噴+車架”的平臺共享,在確保每款車性能調校差異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部件通用,從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另外,“MO”踏板還大量采用了智能科技,這是合資踏板往往忽略的方便。大量智能配置的引入,為“MO”系列踏板車增加了更多可玩性,也進一步提升了產品價值。
外觀好看、性能出色、配置智能,通過3年時間,宗申“MO”踏板已經成功在市場上證明了價值,也正成為重慶造踏板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