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作為一個以軍工為主的老牌工業型城市,重工企業技術實力雄厚以及制造技術夯實。摩托車制造經過多年發展趨于成熟,無論是整車生產還是零配件企業,整體數量巨大,已形成2000萬輛整車、2000萬臺發動機的生產能力。
重慶摩托車產銷量一度為四大板塊之首,但是隨著產業進入行業上中下游產業鏈全方位競爭,制造業紅利消逝,支持性金融環境變遷,以及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產業發展陷入瓶頸。而重慶摩托也由最開始一味擴大生產戰略轉變為革新技術戰略,從只知道內部競爭發展到外資進口產品競爭。
摩托車行業市場主體發生轉變,已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產品已經出現過剩。并且在價格戰的不利影響下以及生產準入、新國標等政策變化下,生產商利潤逐漸減少。此外,一車一證執行也消除了許多企業的灰色利潤。
縱觀重慶市的摩托車產業發展史,產地優勢以及市場優勢是重慶摩托車興起的兩大背景。從產地優勢上來看,重慶市具有雄厚工業基礎,技術及人才儲備得天獨厚,建設、嘉陵等軍工巨頭在行內的領頭作用有效幫助“重慶造”被市場快速認可。正是這先發之勢使得重慶市摩托車對市場的認識更為深刻,繼而發揮產業優勢。
但是在重慶摩托車發展這些年,質量以及技術一直沒有進行實質上的突破,對企業唯一利好政策——摩托車下鄉,由于操作繁瑣如同“雞肋”,同時民營摩托車產業配套并不完善。
因而隨著具有更低的生產成本且有品質保障的印度、越南等摩托車異軍突起,國內摩托車一貫的低價格優勢在國際市場將不復存在,而中高端市場更有日本、歐洲及美國一線品牌,缺乏核心技術的國內摩托車當前競爭力十分不足。
從成本管理思路來看,重慶摩托車企業必須擺脫由純粹價格驅動的初級競爭,由低成本控制轉變為價值驅動,實施價值工程(VE)。價值戰的基礎是對成本管理的加強,必然得通過決策優化、工藝設計改進、優化作業方法及管理的改進等實現對成本的有效減低,并且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消除過剩功能,鞏固價值。
從產業定位來看,在全球化競爭的新經濟環境中,產業必然得提升服務品質與加強個性化服務。服務是除了摩托車外觀質量、動力性能及功能配置等硬件外一個吸引消費者的關鍵性因素,因而重慶摩托車產業必須樹立企業的服務意識,以服務策略建立自身“軟”優勢。
所以,無論是從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來看,重慶摩托車必然得調整戰略,進行改革升級,具體為:
第一、優化產業布局及產品結構。從企業合作的效率及園區的溝通便利性上調整摩托車企業園區的產業布局,并且優化企業內產品結構,淘汰劣勢產品,加大優勢技術,推陳出新。
第二、對產業鏈條進行合理衍生,優化再配置。重慶摩托車產業上行的配件生產、組裝產業可以采用規劃式配套生產模式,通過擴大生產和園區內效應,增加產業的經濟外部性效應;下行營銷、服務、維修等方面可以全方面式、多層次式覆蓋,以更完善的服務體系帶動汽車三輪車電動車等服務行業發展。
第三、培養摩托車行業的龍頭企業。重點打造龍頭企業,通過完善整個企業的結構,規范產業生產、部門協調及產業結構優化。同時進行核心技術創新,建立國內及國際市場的主要競爭力,并以龍頭企業為紐帶促進各個企業間的聯系合作及發展,提升整個產業的綜合實力。
第四、抓準技術創新,彎道超車。21世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正是由于核心技術的掌控,日本及歐美等國家的摩托車才能在一線品牌馳騁。因而重慶摩托車創新一個是抓準行業前沿技術趨勢的創新,另一個則是從產業鏈上尋求突破,并建立創新的多元化機制,包括在配件生產、配件組裝技術上的創新等。
第五、拓展市場空間。國內,可以擴大重慶市場范圍,深度開發公路設置不齊備的城結合部及鄉縣農村地區,并對與重慶接壤的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陜西各省進行產品剖析,打入其摩托車市場。國外,參與到整個國際摩托車產業市場中去,通過對海外市場進行分析,明確摩托車在國際市場的具有潛力的產業可落地區域,把國內過剩的產能轉移到海外摩托車市場中去,同時在轉移的過程不斷增加重慶摩托車產品的“質”。
重慶摩托車如今危機四伏,二輪摩托車產銷量已經落后于廣州板塊,而電動車也不如江浙區域的電動車,本土產業若不思變必然會面臨淘汰。而如此龐大的體量,一旦崩盤,其不僅僅涉及摩托車自身行業,更是影響其他相關產業,同時也會有大量人員失業……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將此形容重慶摩托制造的當下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