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電動自行車尚屬朝陽產業的井噴時期,全國大大小小的電動車企業超過2500家。到了2013年,整個電動車行業發展逐步進入頂峰,全行業產量完成3695萬輛。自2014年以來,電動車產業發展進入拐點,產量同比下降3.9%。在原本的這些大大小小的電動車企業中,有2/3都沒能挺過市場殘酷的洗牌,就此湮沒在歷史之中。
存活下來的這700多家企業也并非就此一路坦途,它們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只會比以前大。據中自協調研顯示,全行業今年上半年完成產量同比下降約10-15%,電動車市場已趨向飽和是所有企業們必須直面的大環境問題。
在這七百多家企業中,除開屈指可數的幾家行業“帶頭大哥”,剩下的絕大部分都屬于中小型企業。對它們來說,電動車市場整體的不景氣尚且不是唯一困境。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電動車產業的集中化進一步加強,行業中的幾家大型企業在積極謀求轉型和擴張的同時,也慢慢擠壓著中小型企業的生存空間,留給眾多中小型企業瓜分市場“蛋糕”一年比一年少。
不僅如此,對這些中小型企業來說,除了行業的“內憂”還有不容忽視的“外患”。電動車市場幾年來高速發展的勢頭,已經讓它變成了一個新的“圍城”,城內對市場現狀知根知底的企業都想突破城墻,去做跨界的產品闖出新天地;圍城外的企業卻又一直想擠進來分一杯羹。這一現象在南京展上表現地尤為明顯,原本專做電池的企業帶著電動車來參展,原本做輪胎的也在研發車型,甚至有些專做把手和避震的企業都忙不迭地產出二輪車。
從行業資歷和產品質量上來說,這些零配件起家的企業涌入市場之后并不會對現有幾家大型企業產生沖擊,真正受到影響的還是龐大的中小型企業群體。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中小型電動車企業都有一些怎樣的應對措施呢?
價格戰
從去年開始,以雅迪為代表的大型企業將未來幾年的戰略方案定位為發展高端市場。許多人就此預期,大企業進軍高端將給中低端市場騰出一大空缺。為了提前搶占市場,不少中小企業就此打起了價格戰。
這場曠日持久的價格戰越演越烈,戰線也越拉越長。從表面上看,電動車短期的銷量的確火爆一時,工廠也借此減輕了今年的庫存壓力,但它實質上是對電動車市場一次嚴重的透支。
原本準備明后年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因看到優惠力度喜人,最終決定在今年把這批降價銷售的電動車收入囊中。而對普通家庭來說,電動車的更新換代又是一個以年為單位的長期過程。這就意味著未來兩三年的電動車銷量將受到此次價格戰的持久影響,搶占市場盲目降價的惡果最終還將由整個中小型企業群體共同分攤.
抄設計
今年什么賣得好就山寨什么!
這種山寨現象并不是電動車行業獨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制造業的一大“國情”。
中國電動車網記者在本次南京展做了一個現場小調研:
某家中型企業展區陳列著一輛外觀頗為亮眼的迷彩車型。
據悉,這款車的銷量在該企業內部統計數據中優勢十分明顯,可以說是本年度的明星車型之一。因而記者一時興起,就在這個中小型企業聚集的六號館四處逛了起來,想找找有沒有類似的設計。
沒想到僅僅這一個展館,就有不少設計雷同的車。有些企業共同運用迷彩元素,產出造型相似的車型,這種模仿行為我們暫且不提。但以下幾款連外觀設計的細節部分都做到了嚴格的“復制粘貼”,的確是非常明目張膽的山寨行為。
業內甚至有人戲言,不被抄襲的車是賣不出去的車,山寨才是檢驗銷量的黃金標準。
或許很多人會對此一笑置之,但記者認為這種同質化嚴重的行業現狀,其實有著更為深遠的不良影響。原本致力于原創的企業,一旦做出了優秀的作品,就立刻被無數企業爭相模仿,甚至根據偷拍的諜照趕制同款車型搶先推向市場。這樣一來,原創的價值就被大大削弱甚至抹除了。設計的首創企業根本無法、也無處去證明自己。長此以往,那些堅持原創的企業無力再負擔設計成本之后,要不就被殘酷的市場淘汰,要不就只能拋棄原創精神加入到山寨大軍中去。
到最后,原創的作品只剩下幾家大企業有能力推出。眾多的中小型企業無論是否隨波逐流,都將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山寨貨的不良印象。
仿理念
今年,所有新興行業最流行的概念要屬“互聯網+”。
什么是“互聯網+”?簡單說就是互聯網+某某傳統行業=互聯網某某行業。針對電動車行業來說,前有新日MIKU,后有臺鈴云電動,幾家龍頭企業都在不遺余力地推動電動車“互聯網+”,迎合時代潮流爭做最優質的智能化電動車產品。
智能化的潮流果然引來了不少中小型企業的跟風而動。南京展現場有不少小企業都敢打著“智能車”、“互聯網+”的旗號宣傳。記者湊上去稍一打聽,發現有幾家倒是真的開發出了一些界面簡單的APP,但使用過程中伴隨著極差的用戶體驗,一直圍繞著防盜功能做一些文章。
作為一家普通的中小型企業,盲目跟隨大型企業去搞互聯網+或者純粹把智能車當成噱頭是不可取的。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交互,具體到行業可以歸納為車與人的交互、人與人的交互,最終達到構建生態融合系統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車型與平臺的開發和維護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人際交互也必須建立在大量的顧客基礎之上,最后還必須搭載更加細致和實時的售后服務,只有同時完善了這幾個方面,才能優化一臺智能車的使用體驗。用戶基礎薄弱,資金與人才儲備較少的中小型企業去跟風開發“互聯網+”,只能是吃力不討好。
那么,沒有大企業雄厚的資本和技術,中小型企業該如何殺出重圍,做好自己的品牌?
本網記者通過南京展的觀察總結出以下幾點可行的發展方案:
優質化
南京展上有一家中型企業讓記者頗為欣賞,它的展區布置完全是一個電動車性能測試的實驗室,直觀地讓觀眾感受這家企業所產車型擁有過硬的品質。
說到底,消費者對于一家電動車企業最重要的考量依據還是質量和服務兩方面。縱觀所有躋身大牌的企業,每一家在草創之初都是現做質量,后做數量。
真正質量過關的電動車,無論未來市場的風浪有多大,都不會被埋沒。
地域化
中小型企業想要在全國市場上嶄露頭角是非常不容易的,步子邁得太大、戰線拉得太長容易因為自身基礎薄弱的原因導致失敗。
因此縮短戰線,把投向全國市場的眼光重新放回有基礎的區域性市場中或許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企業以自身作為基站,輻射到周邊的市和省,集中人力物力穩扎穩打地開發區域市場。
作為本土企業應該比外來的一線大牌更了解當地電動車的實際需求,究竟是需求豪華車型的消費者更多,還是簡易的車型更有市場,本地消費者更關注外觀還是續航。這都需要做好細致的區域調研,才能產出合適的車型。
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求一舉成為全國一線產品,只求穩步晉升為區域一線產品,或將成為一條靠譜的生存道路。
專業化
每一家企業要發展壯大,都要確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而對一家電動車中小型企業來說,盲目擴大產品類目會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此“蒸發”。
因此集中資源打造優勢產品應該成為中小型企業發展的一大支點。
在南京展上,記者見到了幾家致力于開發特種車的企業。其中大多數都是作為農業勞動工具,還有的企業推出了專門的外賣用車、郵政快遞行業用車等,甚至還有一家專做電動輪椅的企業。
這些特種車是中小企業的優勢產品,在這些細分的特殊領域內,一線大型品牌也不能掩蓋這些技術扎實的中小企業的光芒。因而特種車將作為最堅實的船錨,幫助企業在市場的浪潮中生存下來。
因而,中小型電動車企業的生存之道應該是“接地氣”,而不是盲目跟風大企業去做“高大上”的產品。只要做到抓質量、抓區域、抓優勢,企業的未來必將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