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一說,來自199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Elizabeth Newton做的一個實驗——她讓志愿者分別扮演兩類角色“敲擊者Tappers”和“猜歌者Listeners”,然后列出了25首類似《祝你生日快樂》等廣為人知的歌曲,每位敲擊者從中挑選一首歌曲,然后在桌面上拍打出歌曲的節奏。猜歌者的任務就是根據拍打節奏猜出歌曲的名字。 研究人員要求“敲擊者”預測“猜歌者”能猜對的歌曲百分比。
敲擊者認為,猜歌者會猜對50%,而實際上,猜歌者只猜對了2.5%。
這就是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最早被定義為一種認知偏差,指出當一個人擁有很高深學問知識的時候,他通常失去對沒有相同知識的人感同身受的能力。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懂,但是不明白其他不懂的人的想法。目前三輪車企業經營活動的日常,這樣的溝通障礙比比皆是。
一、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會干擾領導者,使他不能以一種實用的方式與一線員工共享戰略。作為企業金字塔尖的領導者,也是企業戰略發展方向的決策者,對企業的未來規劃了然于胸,他會提出比如“做一流三輪車制造企業”、“最大化提升品牌價值”、“提供顧客心中最希望購買的產品”等口號,希望底層員工向這些目標努力,豈不知,這些籠統、抽象化的口號就如同敲擊者心里的節奏,底層員工就如同猜歌者一樣,聽不懂,更不知應該如何去做。
二、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會阻礙銷售人員或者消費者去正確認清現狀,從而失望于實際制造與心中設計圖紙之間的落差。如同奧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強”一樣,完美的三輪車產品也是被寄予拉多、跑快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希望,可眾所周知,重載與續航、速度、減震等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功能需求,當廠家被要求制造出一輛近乎完美的三輪車產品時,結果往往是不盡人意的。
三、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會影響宣傳推廣媒體,讓它不能提供給顧客更加直擊人性的賣點介紹。文人都是清高的,程度或重或輕,即便是多年從事產品賣點宣傳、經驗豐富的文案推廣“老人”們,也都曾經或者正在犯“曲高和寡”的毛病。推手們往往自我沉溺在復雜背景世界中,選擇將大量訊息藏在暗場,或者跳脫現實,尋找到一個自以為創意的構想,他們天真地以為只要自己明白,消費者也一定能懂,結果廣大用戶卻表示不知所云,更不會為其買單。
其實,無論是領導者與員工、設計者與制作者,還是宣傳與普羅大眾顧客,之所以被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所拖累,是由于判斷者主觀地以為其他人跟他具備同樣的知識(認知),這其中最主要的障礙來源是兩者缺乏溝通,忽略了對方的角度。
倘若領導者在為底層員工傳遞企業發展戰略信息的時候,將企業發展目標具象化,例如“出品質量爭取做到99.99%的合格率”,“產量完成既定目標的xx倍”,“塑造品牌形象,從個人形象做起”等等,這樣的指令讓底層員工有跡可循,能了解領導需要達到的目標標準,也能有計劃地按照這個目標去進行。這樣的戰略方針才是有活力、可完成的。
而設計者與制作者,則需要因地制宜,理論結合實際再出發。首先,理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不過,理想必須需要照進現實。就產品而言,載重與續航之間的矛盾需要解決,質量與成本之間也需要妥協。任何人都渴望買到“物最美”“價最廉”的商品,廣大三輪車用戶也都希望自己的三輪車拉得多、跑得快,乘坐舒適并且還價格便宜,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最大程度地滿足某一方面的需求。設計者就需要明白這一點,然后從眾多選項中挑出用戶最看重的一部分滿意即可。
至于宣傳廣告部分,負責品牌推廣人員首先最好清空原本的認知,拋棄既定的套路,從一個顧客,甚至是一個對三輪車毫無概念的顧客的角度出發,來發散思路,建立一套策劃方案,或者簡單直接令人印象深刻;或者突破常規,給人煥然一新的體驗;或者具象化幫助人們理解;或者實話實說讓人感覺真實可信;或者借景生情,引發共鳴;或者給用戶展示一個讓他相信的未來,從而影響他的行動,說服他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