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對摩托車的態度一般是“一種業余愛好”,“騎摩托上班”一直是許多亞洲城市的特色。然而根據德國摩托車行業協會的最新報告顯示,德國每月新出售的摩托車達到1萬至2萬輛,“騎摩托上班”正成為德國各大城市新的風景線。不過,《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到其他歐洲國家走訪,發現與這些地方相比,德國人對摩托車的愛是“小巫見大巫”。
瑞士給《環球時報》記者的印象一向是山美、水美,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非常整潔精致。但前幾日,當記者再度駕車到瑞士時,發現日內瓦等地擁堵嚴重,停車也比較困難。與此同時,瑞士騎摩托車的人越來越多。
瑞士人的摩托車一點不比豪華轎車遜色,寶馬、比亞喬、哈雷、杜卡迪等名牌比比皆是。這些摩托車的個頭都很大,有的是運動型,有的是三輪摩托,甚至有封閉型防雨摩托。瑞士摩托車沒有停車難的問題。許多街道上設有專門的摩托車停車位,甚至不用付停車費。
家住日內瓦的銀行經理克里斯蒂安告訴記者,他幾乎所有朋友和同事都買了摩托車,包括有車一族。以前買摩托車的人主要想追求速度與激情,現在大家更多是把它當做交通工具。
與日內瓦相比,巴黎的摩托車更多,聲勢更壯觀。在當地做外貿生意的華人張女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巴黎市區買車時,需要提供可用停車位證明,但買摩托車時不用,而且免費停放點很多。
在巴黎的早晚高峰期,堵車問題很嚴重。這時,摩托車族就會執行“兩車中間穿行原則”。據了解,在大巴黎地區等地方,寬度不超過一米的兩輪或三輪機動車獲準穿行于兩排汽車中間。但這一“原則”有時令人十分反感。有一次,記者與朋友開車在巴黎遇到堵車,給摩托車留下的穿行空間小了,騎摩托的人就大按喇叭抗議。讓出道后,他們經過時還做出了不雅手勢。
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意大利羅馬,以及東歐、北歐等國家的城市,摩托車熱潮正在升溫。究其原因,《環球時報》記者認為這與歐洲大中城市的環保政策有關。許多城市希望減少汽車排放,而摩托車排放污染較小,所占空間也小,既環保又可緩解停車難等社會問題。當然,這也與各國摩托車權益組織的抗議密不可分。他們要求政府給摩托車正名,享受與汽車、自行車同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