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中國摩托車市場,持續注入新品牌的摩托車企業不只一家,它們的到來,或是為了提升品牌形象,或是為了促進品牌銷量,再或者是瞄準了新的市場,這些愿望自然都是好的,但打造新的品牌是否是實現品牌提升的最佳途徑,則有待考察。
從新品牌的市場表現看,除少數出人意表成為“黑馬”,大多數還處在品牌萌發和推廣的階段。也有的在長期的市場失利中調轉“船頭”,或已悄然失去音信,后續計劃全無。以成功的比例來看,以新品牌博“出位”,并不是一樁劃算的買賣。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并不是每一個品牌都能在市場中獲得優渥的生長土壤,進而抽枝發芽、大樹參天。
在世界摩托車百年發展的歷史中,無論歐洲還是北美,都用自身的發展,證明了摩托車工業發展進程中的中同一個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量的品牌會在過程中死去,即便它們曾經在世界范圍內留下深刻印記,最終也只能在短暫的唏噓后,徹底的從人們視野中消失。
一個企業如此,一個市場也是如此。良性的市場環境所能供養的品牌數量是一定的,品牌數量過多,必然帶來產品和定位上的重疊、混亂以及資源上的浪費,我們必須承認,現如今的中國摩托車市場存在品牌數量過多的情況,市場回歸良性,就必然有更多的品牌會在發展過程中消失,任何一個摩托車企業都要有這樣的危機意識。
打造品牌是一個“燒錢”的過程。眾所周知,開發一款全新車型的平臺,其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都及其昂貴,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自主品牌在起步階段無法正向開發。而這并不是全部,新車的生產、銷售、宣傳等等環節,都離不開大量金錢的支撐。對于那些最終夭折的新品牌而言,這些錢無異于打了水漂。不禁讓人聯想,如果拿這些錢砸實原有品牌,結果會不會不同。
我們常說,狡兔三窟,做事要留有余地。中國摩托車企業似乎也在繼承這一傳統,給自己更多選擇和后路,一個品牌不行換一個,一條路走不通再試一條。對探索的精神,我們永遠表達尊敬。但除此之外,少點折騰,少些后路,拿出孤注一擲的精神和魄力,在現階段或許更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