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成熟的摩托車產業,但在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中國品牌占有的市場份額正因早前惡性競爭埋下的苦果而日趨下降。在越南首都河內,有摩托車商店干脆表示:“店里已很多年不銷售中國品牌的摩托車了。”上世紀末進入越南市場的中國品牌摩托車正“全面敗退”,10年前還成功沖擊越南等國市場的企業已無奈地轉型賣電動摩托車或生產農耕機。摩托車的敗退給中國商品和中國企業投資進入東南亞國家敲了一記警鐘。賺一時的錢、圖一時的利,很容易就敗給日韓等國企業。在東南亞新興的電動摩托車市場面前,中國企業是要相互廝殺,還是要抱團取暖呢?
摩托車是越南人的面子,中國品牌已“不被推薦”
越南被稱為“摩托車王國”。雖然近年來越南經濟發展較快,但由于汽車購置稅費過高、公共交通系統欠發達,摩托車仍是越南百姓出行的第一選擇。在越南,摩托車還是社會地位與身份的象征,多數人認為,騎日本產品牌摩托車,盡管貴點,但顯得十分體面。越南街頭還跑著很多上萬美元一輛的摩托車,價格接近入門款的小轎車。有些出身富有家庭的年輕人愿意買意大利或美國產的名牌摩托車。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進一家位于河內市紙橋郡的大型摩托車商店,店里擺放著上百輛不同品牌和型號的摩托車。據一名店員講,店里賣的摩托車多為在越南組裝,核心部件都是進口的,此外,也有一些車型從國外整車進口。記者轉了一圈,沒有發現中國品牌的摩托車。據另一名店員講,中國大陸產的摩托車質量不好,往往用兩三年就壞了,他們店里已很多年不銷售中國品牌的摩托車了。現在,日本的本田和雅馬哈摩托賣得最好,韓國大林和中國臺灣產的三陽銷量也不錯。該店員還說:“店里有幾款低端的本田摩托車,用的中國產引擎或在中國組裝,但我們一般不推薦顧客購買。”店員還說,除質量問題,中越在南海的主權爭端也讓很多越南消費者對中國品牌有抵觸心理。
相比河內,中國產摩托車在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情況略好一些。但中國摩托車加起來在越南市場占的份額已跌落到不足5%。截至2016年初,在越南中國商會登記的638家在越南從事生產貿易的中國企業中,僅有力帆和宗申兩家企業涉及摩托車貿易和制造。
企業還是要靠實力和產品質量說話。現在留在越南市場的中國企業在國內規模都相當大,而被淘汰出去的一些雜牌摩托車在國內的份額就很小,即使能賣到越南也只是個別情況,如在邊境上通過走私或偷運進入。
僅10年,從中國摩托占80%到日本摩托超過80%
由環球網主辦的“中國網絡名人環球行”越南站、泰國站的代表團成員也深有感觸。《環球時報》高級顧問、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丁剛在河內仔細觀察發現,街上跑的摩托車不是本田、鈴木就是雅馬哈,偶爾能看到幾輛中國臺灣產的三陽,但卻沒有我們熟悉的嘉陵、力帆和宗申。在和越南學者的交流中,網絡名人代表團了解到,目前越南摩托車市場上,日本品牌占有量超過80%,已成主流,而自上世紀末陸續進入越南市場的中國產摩托車正“全面敗退”。
據“越南之聲”今年5月報道,目前越南各類摩托車保有量超過4500萬輛,相當于每兩個越南人就擁有一輛。這么大的市場,中國企業自然不會錯過,而且10年前還曾經擁有。日本的鈴木、本田、雅馬哈上世紀后期進入越南市場。中國生產的摩托車組件2000年前后大量流入越南,然后再由當地企業組裝生產。當時越南組裝中國摩托車的企業約有60家。有的中國品牌摩托車售價約500美元,是同類日本摩托車價格的1/4左右,因此銷售火爆。本世紀初的頭幾年,中國品牌摩托車在越南市場占有率一度達到80%,這個階段因此還被一些學者稱為“中國沖擊”。
但這股“中國沖擊”帶來的“威力”已因中國企業自身問題和日本企業的卷土重來而漸漸減弱。從2002年開始,日本本田推出廉價車型,價格只有以前的一半,又漸漸擠壓了中國組裝摩托車的市場份額。
重慶力帆是比較早進入越南市場的中國企業,21世紀初就在當地建摩托車工廠。經過多年努力,目前盈利情況并不樂觀。力帆電動車業務負責人張利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越南生意不好干,幾乎所有的中國摩托車企業在當地都有經營壓力。”讓張利華感慨的是,中國摩托車企業在越南市場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整個行業正面臨洗牌。據他講,從2016年初到現在,中國出口到東南亞的摩托車數量同比下滑5%,到年底情況會更糟糕。
早年的瘋狂價格戰給中國摩托車企業目前的虧損埋下了禍根。不斷下調的售價影響到企業研發投入,也導致制造成本大打折扣。在部分中國摩托車爆出質量問題后,“耗油高”等問題也讓越南消費者重新選擇日本品牌的摩托車。
在華人較多且兩國關系平穩的柬埔寨,中國品牌摩托車也曾受到歡迎。一些中國摩托車企業在金邊都有銷售店。金邊警察局也用過力帆摩托車。但最近,有在柬埔寨的華商向《環球時報》記者反映,中國品牌的摩托車“肯定比不上日本的”。
在另一個東南亞國家老撾,摩托車、汽車等機械產品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老撾與泰國更近,因此很多生活用品都從泰國進口。老撾人開的摩托車多是泰國產的雅馬哈、本田等日本品牌,僅有少數是通過云南進口的中國摩托車。
越南學者說中企還缺品牌意識和長遠觀念
丁剛認為,中國摩托車從越南敗退除了各廠家相互競相壓價、惡性競爭外,也與走私的組裝車價格極為低廉、自毀市場有關。早期進入越南市場的中國產摩托車雖然廉價,但還是賺到了一些錢,可惜的是企業沒有在品牌和服務上多投入,最終還是輸給日本。據宗申越南公司的歐經理介紹,本田等日本廠商在建立品牌信譽后,開始不斷推出中低檔產品,擴大市場比重。比如,它們最近推出的一款摩托車只賣約3000元人民幣。中國是摩托車及其零配件的生產大國,目前日本在越南設立的摩托車制造廠仍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零配件,但這些中企處在產業鏈的下端,大頭只能讓掌握著品牌的日本人拿走。越南社會科學院中國研究所副所長黃世英告訴“中國網絡名人環球行”成員,包括摩托車在內的中國制造未能在越南市場站住腳,關鍵在于沒有品牌意識和長遠觀念。這讓丁剛意識到,盡管很多中國制造的質量現在完全可以和日本、韓國一些品牌媲美,但由于前期的問題,現在想要重新展開與日韓品牌競爭,難度很大。這些低廉、質次的中國制造在不知不覺之中固化了當地人對中國制造的看法,甚至波及與中國制造相關的中國形象。
曾有在東南亞國家經營的企業家抱怨,日本駐當地使館一般只給一家公司開保函,這樣日本公司就不會像中國公司那樣在當地惡性競爭。還有的認為,菲律賓目前對中國摩托車還有需求,但越南的摩托車市場已趨向飽和。越南摩托車生產企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越南本田、越南比雅久、越南鈴木、越南三陽、越南山葉等5個成員企業的摩托車銷售量達到280萬輛,其中70%是來自越南本田。2016年上半年,這5個成員企業的摩托車銷售量達140萬輛,同比漲幅不大。
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認為,產業對接和分工有利于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紅利最大化。具體到中國企業在東南亞遇到問題,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不少企業在東盟投資存在亂象,有的相互惡性競爭,相互殘殺,互相壓價,結果就是產品和工程質量下降。許寧寧說:“現在,越南人寧可買日本高價的摩托車,而不買中國低價的摩托車。這種現象在印尼也有,原來中國的摩托車在印尼經常可以看到,但現在很少能看到。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一定要注意持續性,不能圖一時之利。”
緬甸、越南和菲律賓基礎設施需求旺盛,這些國家歡迎中國企業來投資,但在承包工程中,中國企業多年來也競相壓價。許寧寧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投資一團亂象,會給中國企業的形象打折。我們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企業大量走出去,但如果經營戰略和策略有誤就會影響‘一帶一路’的形象。”他還建議,中國和東盟有必要通過產業政策對接和產業規劃的溝通,來了解對方的最大關切點。如印尼想發展機械業,而中國的農機、工程機械、建材機械等水平就不錯。中國企業不應簡單地去銷售產品,而應著手打造優勢互補的產業鏈。
電動摩托車品牌不要重演惡性競爭的悲劇
以往惡性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引起中國企業的重視。泰國洛加納工業園區中國業務中心銷售部經理劉輝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泰國市場要靠質量說話,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觀念已改變,注重提升產品質量,不會再那么厲害地壓價。劉輝還提到一點,即泰國消費者和市場受品牌效應影響很大,可能一個質量很好但過去聽說過的中國品牌與另一個質量差不多但稍貴的日本品牌相比,泰國民眾會選擇貴一些的品牌。這就是長期積累下來的潛意識選擇。很多泰國人對中國商品的認識還停留在“有價格競爭、質量低”的階段。
泰國駐華大使館負責投資事務方面的公使銜參贊吳永泉認同劉輝的說法,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中國企業能很快適應泰國市場。將來我還是看好中國的企業。比如華為,在這里有優勢,很受泰國人歡迎。”談到日本品牌賣得貴但仍受青睞的原因,吳永泉說,日本企業第一有品牌、講信義,第二有服務保障。至于汽車、摩托車兩類產品,還有一個原因是日本企業在泰國經營的規模大、時間長。據力帆公司張利華講,為進一步吸引越南消費者,日本企業還提供一系列金融支持,如分期付款等。
面對這種情況,一些中國摩托車制造商開始尋求轉型。“中國網絡名人”代表團走訪中國宗申公司在越南建立的工廠時得知,這家工廠轉向生產農耕機。力帆打算今年向越南出口電動摩托車。在9月中旬閉幕的廣西南寧第十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該公司展示的電動摩托車受到來自非洲國家和東南亞國家企業代表的關注。
電動摩托車雖沒有摩托車速度快,但更安全和環保。在越南,16歲以下學生禁止騎摩托車上學。有報道說,河內正考慮2025年時全市禁摩。據張利華透露,中國電動摩托車在越南市場廣受歡迎,每年出口量達到60萬輛,平均年增長10%左右。他認為,如果中國企業較早進入這個市場,搶占先機,便有機會借此彎道超車日本企業。中國電動摩托車企業在技術和生產經驗上還是領先日本的。他說:“日本企業沒有相應的生產設備,如果做電動摩托車的話,還要找我們代工。”
除力帆外,一些國產電動車品牌也盯上并進入越南市場。睿信致成管理咨詢合伙人王丹青擔心,摩托車行業“互相殘殺”的場景會不會重演。張利華認為,擔憂不無道理,在越南電動摩托車銷售領域,已出現國產品牌搞價格戰的跡象。還有企業家表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不應再惡性競爭,而更應抱團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