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傳統企業要如何才能獲得日益挑剔、動不動就要造反的消費者的注意力和信任感?其實就是流量和粘性,這兩項無疑是兩道極難闖過去的鬼門關。有高手總結過:“一位商人的商業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他能為自己的生意導入多少流量;而一位老板的賺錢能力,取決于他能多狠地粘住客戶”。一語道破天機,將互聯網+時代的傳統企業的要義全兜了底。
在昂首闊步的互聯網+大道上,目前現存的所有商業組織其實都是傳統企業:吳奇隆當眾吃狗糧的意義與10年前為拿訂單拼酒拼到胃出血的業務員沒有任何區別,都是為了獲得流量;90后創業者賣避孕套賣飛機杯,與整天琢磨著SEO(搜索引擎優化)的程序員也沒啥區別,都是為了流量。“反常即為妖”,所有嘩眾取寵都是為了導流量;有流量才有明天,才談得上產品體驗、交互設計、參與感塑造等黏性問題。
以感性的消費預期吸引客戶,解決嘗試率問題;再以卓越的產品體驗黏住客戶,解決重復購買率問題。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營銷的所有真相。套用互聯網的術語就是:通過包裝形象和炒作,獲得流量與轉化;通過產品體驗和服務,獲得日活量。一句話:“品牌就是終極的包裝,包裝就是最直接的品牌”。這里面的包裝不僅僅是平面設計,還包括了概念炒作、事件營銷和公益慈善等。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做媒體的人更容易在互聯網+時代出位:陌陌的創始人唐巖、炒作“儲橙”出名的本來生活喻華峰、“一生只送一人”且綁定身份證號碼的Roseonly、一支筆換來赫赫盛名的書生吳曉波,當然還有90年代憑借9個字賺了200多萬的新華社記者出身的第一批營銷策劃人。
如今的競爭已經不再是線性的、板塊的、結構性的競爭,而是指數級別的、超維度的、全方位的競爭。當年諾基亞為了保住市場老大的地位,要求自己永遠要比行業第二名高出一倍的市場份額。結果呢?從來沒想到的蘋果殺了進來。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消費者造反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尤其是新企業和新業務絕對是天賜的崛起良機。以前你上不了央視、請不起明星,現在只要產品足夠優秀,就有可能產生口耳相傳的病毒效應,獲得海量的注意力和嘗試率。如紅遍全世界的老干媽、臺風式增長的小米手機。
另一種迅速搞定消費者的方法,就是滴滴快滴式的“用錢砸”。三年時間滲透率達到70%,在全國360個城市擁有135萬個活躍司機和100萬輛出租車。這種不催眠不洗腦,你消費我買單的土豪精神,十分精明地將廣告費變成了用戶數,用高效無阻的順暢體驗實現了重復購買和商業循環。這可是淘寶耕耘零售行業、團購開墾餐飲行業,10年辛苦也達不到的效果呀。
互聯網+時代的特點:互聯網企業“隨變”、傳統企業“衰變”。
互聯網企業“隨變”。互聯網行業對消費者需求的敏感和隨意組合生產要素的輕資產模式,使它想變身成什么,就變身成什么。如小米切入手機、路由器、凈化器、移動電源;樂視切入電視、影視拍攝、智能汽車;互聯網+時代本質上就是互聯網經濟,互聯網成為最強有力的生產要素。有了這個有力的工具,互聯網公司可謂摧枯拉朽,勢不可擋。
傳統企業在“衰變”。互聯網的平臺策略、資本優勢和超線性的爆發式增長,使傳統企業家們以前得心應手的產品理念、渠道策略、促銷政策、傳播方法,似乎一夜之間全都“落伍”。銷量一天天跌落,競爭對手的行業寬度越來越大,不確定性的深度越來越深,科技的創新和商業模式的顛覆,讓每一位傳統企業日益衰落,寢食難安。
未來10年企業的進化,最直接的驅動力依然是“動不動要造反的消費者”,正是他們古靈精怪充滿個性化的需求,倒逼著各類企業審時度勢和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