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事省力省心,新型交通工具廣受青睞“早晚高峰路太堵,有車也不敢開。公交地鐵又不方便,還是電動車好,省時、省力、省心!”北京市民李先生每天9點前要送孩子上學,然后再去上班。從家到學校,沒有直達公交,步行得50分鐘,騎電動車20分鐘就搞定;從學校到公司,公交轉地鐵得1個小時,騎車只需40分鐘,“自打買了電動車,每天在路上省出1小時,沒理由不騎啊!”
“西二旗地鐵站每天像打仗一樣,我實在是擠夠了,想買車,一直沒搖上號。”一想起之前每天早上一個多小時等公交、擠地鐵的經歷,30歲的北京IT白領小孫就直呼“不堪回首”。而現在,他每天騎電動滑板車上班,“10公里,半小時,鍛煉了身體,每天還能多睡1小時。”
避免擁堵、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讓上班族們對騎行鐘愛有加。這一點,對天天走街串巷的快遞員來說則顯得更加重要。申通快遞員小何告訴記者,他每天要送200多個快件,客戶得挨家挨戶地跑,靠走路、騎自行車根本來不及,開面包車更是不方便停車,“一輛電動三輪車就是我最重要的生存工具。”
加入騎行大軍,有人圖快,也有人圖方便。
北京市朝陽區居民宋女士的母親去年剛動手術、行動不便,現在每周還得去醫院復診兩次。擠公交太受罪,打車又太貴,宋女士便買了一輛老年代步車。在她看來,這輛車的優點可真不少:有頂有篷,刮風下雨也不怕;車型“瘦小”,就算路口堵死了,有縫也能鉆過去,找個地方就能停;“關鍵還好操作,會騎電動車就會開它,也不用考駕照。”
越發壯大的“代駕”大軍,正成為折疊電動車的重要客戶。“有了它,多遠多偏的訂單都能接。”重慶代駕師傅王明貴說,幫人代駕時,他們把車折疊后放在后備箱里,送完客戶后一般時間較晚,公交、地鐵都停運了,電動車就成了最方便的工具。
成本低廉,也是騎行工具廣受青睞的重要原因。記者走訪多個市場調研發現,目前電動自行車、電動滑板車的平均價格在2000元左右,電動三輪車、老年代步車則分別要花4000元、1萬元左右,相較小汽車,對普通家庭不構成經濟壓力。
在北京大望路做送餐員的老程正是看中了電動車的“性價比”。“我如果每天坐地鐵,一年至少支出1500元,算下來,還不如買輛電動車。平時在意著點基本不用修,充滿一次連1度電都不到,一年電費也就100塊出頭,劃算!”
方便、快捷、低廉等眾多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騎行大軍”。以電動自行車為例,目前全國保有量已超過2億輛,每年還在以3000萬輛左右的規模增長;在南寧、成都等城市,平均每兩人就擁有一輛電動自行車,出行比例高達34%。
對于全社會而言,新型交通工具也有不少好處。一方面,它更加節能環保,據測算,一輛電動自行車替代摩托車每年行駛1萬公里,相當于植樹26棵的減排效果。另一方面,它使部分原本打算購買小汽車的市民選擇了更加綠色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交通擁堵。
“帶刺的玫瑰” 利弊共存
車輛自身的特性、不文明駕駛行為推高了交通安全風險“逆行、闖紅燈、見縫就鉆,不管是機動車道還是非機動車道,變道那叫一個隨心所欲。”一提起電動三輪車,北京市海淀區的交通協管員曹大姐就有一肚子氣,“跟開小汽車的不一樣,他們車沒牌子人沒駕照,怎么開心怎么開……”
“有一回,大老遠地看見一個大箱子自己飄過來,近了再瞧是個騎電動車的小伙子馱著箱子在‘飆車’,碰到車他要倒,蹭著人人受傷。”北京市民趙大爺抱怨道,有些電動車主在步行道上騎得飛快,讓行人擔驚受怕。
對于騎行者來說,新型工具滿足了個性化出行需求;但對全社會來說,騎行確實也帶來不少麻煩與困擾。據南寧市交警部門數據顯示,2014年,涉及電動自行車的道路交通事故立案的有454起,占全市交通事故的54.3%。
電動自行車、三輪車為何成了“帶刺的玫瑰”?專家認為,原因一是車輛本身的特性,二是不文明的駕駛行為。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電動自行車應與普通自行車同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但道路上行駛的絕大多數是超標電動車,速度快、重量大,會形成較大的速度差,容易引發碰撞,由此造成的人身傷害比普通自行車也更為嚴重。”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政策規劃室主任戴帥表示。
事實上,為了降低電動自行車的安全風險,我國早在1999年就頒布了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其中提出,電動自行車最高車速應不大于20公里/小時,整車質量(重量)應不大于40公斤。按照這一延續至今、尚未修改的標準,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電動自行車均為超標車。
走訪市場后記者發現,一般電動車產品的控制器上都會加裝限速線,但為了迎合消費者對快速的需求,廠商要么在產品說明書上詳細介紹了解除限速線的辦法,要么就直接在銷售時幫購買者解除掉。如此一來,限速標準也就流于形式。
騎行行為不文明,更加劇了路面安全壓力。戴帥告訴記者,大部分騎行者都未經交通法律法規和通行規則培訓,缺乏必要的安全駕駛意識,“更重要的是,對于機動車,《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注冊登記、駕駛證、購買保險等環節都有強制性要求和責任追究制度,但對騎行者行為的管理和約束較少。”
話說回來,騎行不文明也有被迫無奈的客觀原因——道路劃分不清晰。在不少城市,非機動車道上停滿了小汽車,讓騎行者無路可走,只能走機動車道。對此,戴帥建議,今后在道路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上應注重保障非機動車道的通行空間,及時清理非機動車道被機動車、擺攤設點侵占的現象,避免電動自行車駛入機動車道或人行道,造成安全隱患。
單純“限”“禁”不合理
以人為本、給予各類“騎行”適度生存空間,同時應在多環節加強監管
近年來,國內一些城市對電動車、電動三輪車采取了控制規模乃至嚴禁上路等管理措施,同時明令禁止平衡車、助力滑板車上路。然而,禁令在實施時遭到不少民眾反對,甚至被批“懶政”。
“在絕大部分城市,強行的‘一刀切’是不現實的。”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賈順平表示,雖然電動自行車普遍超標,但畢竟市場上能銷售、老百姓也已大量購買,其中不乏經濟條件有限的弱勢群體、受制于小汽車限購的個人和使用其他工具不便的老人等,單純地“限”“禁”并不合情合理,電動三輪車作為快遞業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不可或缺,“城市管理者應以人為本,給予新型交通工具適度的生存空間。同時,在制造、銷售、使用等環節全盤考慮,加強規范與監管。”
在生產環節,建立標準和規范尤為緊迫。
賈順平表示,目前市場上有各色各樣的電動三輪車、老年代步車、助力滑板車,制造工藝與技術指標各不相同,外觀形狀尺寸也是千差萬別,但所有這些車輛都還沒有明確的標準,需要加快規范、填補監管空白。此外,電動自行車的標準也早已不符合當前實際,應當盡早更新。
在購買環節,可逐步完善登記制度。
目前,成都、杭州等城市已對電動自行車實行登記上牌制度。在成都,去年7月起,無牌無證的電動自行車上路要被罰款50元。有的城市還準備由政府提供補貼資金,在新銷售電動車內安裝防盜搶、可供監管部門追蹤的芯片。在戴帥看來,除了這些能夠在新增車輛上推廣的手段外,最根本的還是應該從源頭上加強車輛生產、銷售等環節的監管,政府還可以對大量在用的不符合標準的騎行工具,通過以舊換新、折價回購、發放報廢補貼等方式,鼓勵使用者主動置換和報廢。
在使用環節,要多措并舉讓騎行更文明。
“經濟快速發展,車輛大量增加,但市民安全意識和出行習慣的適應程度沒有那么快。”戴帥建議,應當將交通文明安全宣傳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學校、車輛生產企業、社會組織都應該加入進來。”去年,為治理電動車亂象,南寧交警部門“以學促管”,凡是違法騎行者一律要參加現場交通安全學習。通過集中整治,一年時間內,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立案起數、死亡人數分別同比下降了五成、六成。
讓騎行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既需完善制度、加強監管,也要為其準確定位、留有空間。
“摩托車、電動自行車畢竟是個性化出行方式,在北上廣等大中城市應當適度發展,不應成為主流的出行方式。”賈順平告訴記者,發展騎行應當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大中城市還是要以公共交通為主,而在一些三、四線城市,地方財政實力有限、公共交通還不夠發達,市民大量購置了電動自行車等工具,政府應當充分滿足大家的出行需求。
在賈順平看來,所有騎行方式中,最為傳統的自行車恰恰最值得大力提倡,“它更加節能環保,速度較低、更加安全,也很適合作為公共交通工具的接駁手段。”面對目前自行車通行不便的現狀,賈順平認為應從三方面著力:一是針對寬馬路、立交橋的道路規劃加劇自行車出行不便的問題,提倡開放式社區、窄馬路、密路網;二是為避免機動車對騎行者帶來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影響,對機動和非機動車道進行物理隔離;三是在居民區、商業區、工作地點規劃和建設足夠的自行車停車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