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一個壞小子都希望自己可以生活在六十年代的英國,身穿黑風衣,歪戴貝雷帽,把硬幣投入咖啡館的點唱機,讓機車發動機的轟鳴聲響徹四周,當你繞過跑道回到這家店的時候音樂還沒結束,咖啡還是熱的,你可以在無數個這樣的夜晚耗盡無處釋放的激情和熱血。這是咖啡騎士最常見的開車方式,這群被媒體稱為"瘋狂一代"的混小子開創了新的機車歷史,也改變了英國反主流文化。
也許你不喜歡機車,可沒人不向往自由。
Cafe Racer的由來
要從1938年著名的Ace Cafe開業時說起。
由于ACE Cafe是24小時營業,所以大量年輕人聚集在這里,摩托車和音樂對年輕荷爾蒙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大家在這里喝咖啡、聊車、聊音樂。但與此同時,二戰爆發了,戰爭卷了整個世界,當時的年輕人也被卷入這場殘酷的戰爭中,Ace Cafe也并未逃過死劫,“倫敦上空的鷹”還來不及保護它,希特勒的炸彈就把這里變成了焦土。
戰爭結束后,Ace重新開張,經歷了二戰的人們似乎患上了戰爭后遺癥,他們開始追求速度與機械所帶來的刺激,當然,不可不提的是影視文化在這期間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尤其是那些“非英雄主角”樹立起的偶像角色。《飛車黨》(The Wild One)中馬龍白蘭度用反叛形象將皮夾克和白色軍帽變成了“酷”的定義,突破固有的束縛成為了戰后迷茫的年輕人宣泄情緒的方式。
這種爆棚的文化一開始并沒有找到真正的聚集地,而隨著公路邊不斷建造的咖啡館讓它們找到了歸屬,這些咖啡館的營業時間一再延長,因為進進出出的年輕騎士們總是源源不斷,晚8點以后才是他們外出玩耍的高潮。咖啡館成為了新文化的社交中心,從一個咖啡館飆車到一個預定地點再折返回來成為了他們消遣耍酷的固定活動。倫敦的Ace Cafe因為處在文化發源的中心,也無意中變成了朝圣地。
慢慢的游戲形成了自己的規則,咖啡館里的點唱機成為了他們競速的計時器,出發時選一首流行的搖滾歌曲,投下硬幣,結束前返回。這樣的情況下往往需要時速超過160公里每小時(100英里每小時,被稱為“The Ton”)的騎行速度,他們也因此得名“Ton-Up Boy”,這種游戲被稱作唱片競速(Record Racing)。這種競速文化被大量的體現在當時的鄉村及搖滾熱門歌曲中,并流傳至今。
后來這樣的玩法兒傳遍了英國甚至是整個歐洲,摩托車愛好者們閑暇時自發地聚集在咖啡館,玩車、聊車。這種摩托車愛好者的聚會儼然成為了一種社交方式。
無疑Cafe Racer的生活方式是危險的,追求速度總要付出代價。一方面,愈加擁堵的交通和完善的法規削弱了Cafe Racer的生存環境;另一方面,對于安全的蔑視讓咖啡騎士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據統計,1960年就有超過14000名24歲左右的年輕人因此項活動而死亡或受傷。
Cafe Racer在媒體筆下變成了Suicide(自殺) Racer,公眾某種程度上開始排斥這種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們面臨著新一代年輕人的“威脅”,因為新生代的所做和所愛完全不同。他們更愛Soul Music,更喜歡Scooter(踏板),他們就是后來樹立了英國新潮流風向標的Mod(摩德一族)。
今天,得益于對復古風潮的追捧,經典的Cafe Racer文化大有回潮之勢,從摩托車產品到流行服飾。不過我們已經不是戰后的一代,所以當下的Cafe Racer潮流與曾經的Café Racer文化,兩者含義大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