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同一個路口,未禁行的王府井大街上,電動自行車、摩托車照舊在非機動車道上排著長隊。
隨著深圳、廣州、北京等一線城市相繼開展電動車“治亂”行動,引發的各界討論、在電動車制造行業掀起的波瀾,還遠未平息。電動自行車身份晦暗不明,“新國標”懸而未決, 產品普遍不合規,都增加了治理的難度。
不過,假使禁止了電動車上路,麻煩就會結束嗎?
“制定任何政策都應想到消費者的響應行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業進認為,如果因電動車被限制而使用了小汽車等更大的交通工具,反而會加劇交通擁堵,這些間接和迂回的后果需要被考慮進去。
天則經濟研究所華南中心執行主任趙旭亦認為,對于快遞行業,改由汽車走街串巷明顯不方便,污染更多,停車艱難,換做自行車運輸則運力低下,兩者的效率都更低,更多問題可能滋生。“不能說監管只要達到一個目標,實際上有各種條件需要平衡。”
限制電動車會涉及到兩大群體:快遞、外賣等營運群體,以及通勤的普通公眾。對于快遞行業,除了層層分揀后用小車方便走街串巷,貨運車在白天進入城區受到嚴厲限制,也是一個推動電動車發展的因素。
而對于通勤一族來說,一方面,城市范圍擴大,出行距離變長,使用電動車能夠省力,另一方面,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速度不夠,“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沒有解決。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研究室主任程世東更希望,用“疏”而非“堵”的方式來治理電動車。“要考慮問題出在哪兒,找出更好的解決辦法,把理想的途徑和方式做好,自然而然地吸引人們去做,不禁不限也能轉移過去。即使要禁,也要想想能不能幫原來的使用者找到出路。”這就涉及到對公交系統的改進。
世界資源研究所交通項目主任劉岱宗也抱有類似觀點。他的疑問是,限制電動車出行后,是否應該加大對自行車的投入,會不會推進對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建設,能否補貼和鼓勵老百姓來使用自行車?
在程世東看來,電動車未必不是一種好的出行方式,占用的道路資源沒有小汽車大,也更節約環保,安全性相比自行車可能低一些,但也沒有壞到哪兒去。對電動車的監管毫無疑問會更費力,但也應該通過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來盡量消除安全隱患。
對于快遞物流行業,各大城市都對貨運配送車輛配發數量指標,同時在規定時間內不允許通行,但目前普遍存在一種變通手段,即用面包車等客車來運送貨物。
程世東認為,限制貨運車也是一種“沒有找到合適出路”的做法,這不符合物流配送的特點和要求,最終其實沒有禁止掉,只是帶來新的交通流量,對物流公司也增加了經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