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需要換位思考,民生比維護形象更為重要。
繼廣東、深圳“禁摩限電”以來,北京又出臺規定,10條道路禁止電動自行車通行。北京一直是全國效仿的對象,相信很快會有更多的城市出臺加入禁限電動車的行列。
摩托車、電動自行車是最符合我國貧富差距不均衡,人口眾多基本國情的民生工具,有著廣闊的社會需求。從世界來看,摩托車、電動車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也應用廣泛。對于這樣一種符合老百姓需求的工具,為什么我們不僅不鼓勵,反而通過非市場手段限制打壓。
禁摩禁電,官方理由不外乎交通事故頻發,難于管理。實際上,最根本原因就在于難以管理,影響了城市的形象。
《資治通鑒》中有這么一段描寫諸蕃酋長來訪,隋煬帝的作法,這與我們現在的做法何其相似。“胡客或過酒食店,悉令邀廷就坐,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紿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驚嘆。其黠者頗覺之,見以繒帛纏樹,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市人慚不能答。”
騎摩托車、電動車的都是什么人?打工的、送快遞的、接送孩子上學的老人、上班工薪層。他們風里來,雨離去,冬天還“裹被”(冬天騎車都披著厚厚的擋風被),騎摩托車的形象肯定不是什么‘高大上’,再加上部分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搶闖紅燈,占行機動車道(這里也有很多是機動車原因,右轉彎不讓非機動車,停車占用自行車道)。那么多外觀和駕駛員形象又不那么養眼的摩托車、電動車行使在路上,鉆來鉆去,沒事還敢搶在汽車前面。城市管理者看了,什么感覺?這么混亂,明顯有損城市管理者的能力的評價,有損城市形象。
由于摩托車難于管理,影響城市形象而直接禁掉,那和古代“繒帛纏樹”和現在的“遮羞墻”沒有什么區別。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必然要經歷這一階段,總是通過這種老祖宗都用膩的“禁限”手段,清除不符合城市管理者衡量標準的事物,明顯是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創新社會治理、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相違背的。
有人會說,城市在改善交通方面也做了努力,增加了公交、地鐵線路,你可以遠途坐地鐵,短途騎自行車。公交、地鐵再發展也遠遠滿足不了城市出行的需要。先不提公交、地鐵是否能把尊嚴“擠掉”,在時間上為了準時,就得提前半小時到車站去等公交。如果小學生坐公交車上學,7點30到校,坐公交需要半小時到校的小學生,你可以想想他們需要幾點起床。
再說騎自行車,如果僅僅是滿足上班需求,青壯年騎自行車沒有多大問題,就當鍛煉身體。但老年人和接送小孩的人呢?夏季三十多度,路上經常有上下坡。自行車道被汽車停占,經常要去借機動車道。尤其是公交車進站時,自行車被擠得靠邊、再靠邊,心理素質不行的直接摔倒。騎車者累得大口吸著霧霾和汽車尾氣,感覺前路漫長。
城市管理需要換位思考,民生比維護形象更為重要。
摩托車三十年前就禁了,到現在也沒有解禁。廣大人民放棄了三十多年使用摩托車的權利,來等待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使摩托車能夠規范上路行駛,但現在也沒有實現。
如果城市管理者能一直包容、平等的看待摩托車,不總想著將禁限做為管理的最后手段,在道路規劃設計上、管理上考慮到摩托車,經過這么多年積累,我們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足以解決目前電動自行車上路存在的問題。
如果摩托車、電動自行車禁了,老百姓的需求仍在,那么下一個該禁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