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臺灣區區不到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都有1400萬摩托車穿行在繁華都市、海島鄉間。據估算在臺灣平均每1.58人就擁有一輛機車,也就是摩托車。如扣除老人小孩等不適用騎行工具的人群幾乎要達到每人一輛摩托車了。臺灣的摩托車使用文化相當深,因為它使用起來很方便。使用方面汽車和摩托車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互輔助。
臺北街頭,每逢上下班高峰時刻,當路口的紅燈變綠時,隨著“突、突、突”的轟隆聲,等待在路口的一輛輛摩托車(臺灣俗稱機車)魚躍般搶在汽車前疾駛而出,場面蔚為壯觀。而臺灣的電影中,永遠也少不了機車的影子。
入夜,站在人行天橋上,遠眺“機車陣”光影照人,小巧靈活的機車穿梭在汽車間,分外顯眼。
一輛輛行駛在路上的機車,儼然是寶島臺灣的一道亮麗風景。
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上下班、逛街、購物、接送小孩,但凡是短距離路程,臺灣人都會選擇機車出行。與歐美國家常見的大排量摩托車不同,臺灣街頭常見的是小巧便捷的輕騎摩托車。
騎機車出行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外出時,一手提機車安全帽,一手挎手包,想去哪里,便戴上安全帽,發動機車,然后直奔目的地。
正因為舒適便捷,男女都對機車青睞有加。臺北不少白領都選擇騎機車上班,路途遠的,就開機車到捷運站,泊在固定的停車位,然后再搭乘捷運去上班。
在某機車論壇上,一位機車愛好者這樣分享喜歡機車的原因:“臺北汽車停車位少價格又貴,只要路程合適,我都會選擇騎機車出行。”
對大規模的機車族,政府也予以多種優惠:在等信號燈時,機車的停車線是在汽車前;在大型商場、捷運站、學校、社區甚至綠化帶中,都給機車預留足夠多的停車位,即使在繁華地段,也沒有對機車停車收費;在足夠寬闊的道路中,還規劃出專門用于機車的行駛車道。
不只是日常通勤,在澎湖、綠島、蘭嶼等離島區,租臺機車環島游也是頗受歡迎的休閑活動。
在離島民宿店,家家都有機車供游客租賃。逢周末、假期,臺灣本島居民或游客跨海而來,租一輛機車,獨自一人或兩人同車,在環島公路上“狂飆”,颯颯的海風從耳邊吹過,在潮濕的空氣中迎著海風高呼幾聲,都市快節奏生活下積累的壓力清除殆盡。
臺灣島內多山地,坡高路陡,路面狹窄,汽車過不去,自行車動力不足,小馬力的輕巧機車則游刃有余。城市中,交通擁堵,汽車停車一位難求,機車停車則很方便。
此外,臺灣島內一年四季氣候宜人,除惡劣的臺風天,均適合機車出行。除少數豪華機車外,一般來說,機車都比汽車便宜,普通民眾都能承受,此外,機車比汽車耗油少,污染也少,不能不說這是最適宜臺灣土壤、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小清新的“機車文化”
有機車的電影才叫臺灣電影,這種獨特的文化被不少導演捕捉,投入到電影、紀錄片中,“機車”已是臺灣島的一個文化符號。
喜歡臺灣電影的影迷或許可以想起,幾乎每一部臺灣電影,《聽說》中,彭于晏騎著機車載著陳意涵,《艋舺》中,阮經天、趙又廷等幾個兄弟,騎機車在臺灣街道中奔馳,《翻滾吧!阿信》中陳漢典出演的幫會成員,騎著機車追趕彭于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里的敖犬也曾騎著機車繞臺灣一圈,追求陳妍希;《刺陵》中的周杰倫,為上演一場英雄救美的戲,在正式開拍前就騎著重機車飆了5萬公里。因此,也有網友總結說:“有機車存在的臺灣電影,才是真正的臺灣電影。”
諸如此類的鏡頭,常出現在“小清新”范兒的臺灣電影中,甚至有人說,沒有機車鏡頭的電影就不是“真正的臺灣電影”。
追女生的必備工具
之所以那么多臺灣電影中都有機車的存在,臺灣影人們表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本屆金馬影片《愛》的導演鈕承澤說:“常常可以看到影片中,幾個愛耍酷的男生,載著女朋友在街上狂飆。或者幾個同學放學騎著機車或腳踏車一起回家,其實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騎車技術一流的阮經天說機車是男生追女生的必備工具,“我上高中后就開始拼命打工存錢,就想買輛酷帥的機車追女孩。結果終于有一天我存夠6萬元(新臺幣)買了一臺,但到最后卻一個女孩也沒載到。”
是是非非說機車
機車遍布島內,如何管理好機車一族,政府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所有的機車都要有自己的“身份證”—牌照。按規定,牌照每兩年要換發一次。一些排氣量超過250cc的重型機車,還要像汽車一樣,前后都要掛牌照。
臺灣大學校園內允許騎機車,但只有年滿18歲的學生才能騎,還要通過考試考取駕駛執照,排氣量在50cc以上的車主不僅要筆試,還要通過路考。此外,機車行駛線路也有明確規定,不能上快車道,不能上快速路,更不能上高速路。
島外來臺游客若想駕駛機車,就必須持“國際駕照”租賃機車。否則,若被交管部門發現,租車行和租車人都要受罰。
良好的管理帶來了秩序井然,在臺灣機車駕駛人大都能遵守交通規則。
在臺北街頭見到,在城市路口,騎著機車的市民有秩序地等待交通指示燈,見縫插針往前擠或是搶紅燈現象非常少見。私家汽車也會給頭戴安全帽、載人載物的機車族留出位置。
這就是臺灣的機車文化,也正是我們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地方!
臺北街頭,每逢上下班高峰時刻,當路口的紅燈變綠時,隨著“突、突、突”的轟隆聲,等待在路口的一輛輛摩托車(臺灣俗稱機車)魚躍般搶在汽車前疾駛而出,場面蔚為壯觀。而臺灣的電影中,永遠也少不了機車的影子。
入夜,站在人行天橋上,遠眺“機車陣”光影照人,小巧靈活的機車穿梭在汽車間,分外顯眼。
一輛輛行駛在路上的機車,儼然是寶島臺灣的一道亮麗風景。
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上下班、逛街、購物、接送小孩,但凡是短距離路程,臺灣人都會選擇機車出行。與歐美國家常見的大排量摩托車不同,臺灣街頭常見的是小巧便捷的輕騎摩托車。
騎機車出行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外出時,一手提機車安全帽,一手挎手包,想去哪里,便戴上安全帽,發動機車,然后直奔目的地。
正因為舒適便捷,男女都對機車青睞有加。臺北不少白領都選擇騎機車上班,路途遠的,就開機車到捷運站,泊在固定的停車位,然后再搭乘捷運去上班。
在某機車論壇上,一位機車愛好者這樣分享喜歡機車的原因:“臺北汽車停車位少價格又貴,只要路程合適,我都會選擇騎機車出行。”
對大規模的機車族,政府也予以多種優惠:在等信號燈時,機車的停車線是在汽車前;在大型商場、捷運站、學校、社區甚至綠化帶中,都給機車預留足夠多的停車位,即使在繁華地段,也沒有對機車停車收費;在足夠寬闊的道路中,還規劃出專門用于機車的行駛車道。
不只是日常通勤,在澎湖、綠島、蘭嶼等離島區,租臺機車環島游也是頗受歡迎的休閑活動。
在離島民宿店,家家都有機車供游客租賃。逢周末、假期,臺灣本島居民或游客跨海而來,租一輛機車,獨自一人或兩人同車,在環島公路上“狂飆”,颯颯的海風從耳邊吹過,在潮濕的空氣中迎著海風高呼幾聲,都市快節奏生活下積累的壓力清除殆盡。
臺灣島內多山地,坡高路陡,路面狹窄,汽車過不去,自行車動力不足,小馬力的輕巧機車則游刃有余。城市中,交通擁堵,汽車停車一位難求,機車停車則很方便。
此外,臺灣島內一年四季氣候宜人,除惡劣的臺風天,均適合機車出行。除少數豪華機車外,一般來說,機車都比汽車便宜,普通民眾都能承受,此外,機車比汽車耗油少,污染也少,不能不說這是最適宜臺灣土壤、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小清新的“機車文化”
有機車的電影才叫臺灣電影,這種獨特的文化被不少導演捕捉,投入到電影、紀錄片中,“機車”已是臺灣島的一個文化符號。
喜歡臺灣電影的影迷或許可以想起,幾乎每一部臺灣電影,《聽說》中,彭于晏騎著機車載著陳意涵,《艋舺》中,阮經天、趙又廷等幾個兄弟,騎機車在臺灣街道中奔馳,《翻滾吧!阿信》中陳漢典出演的幫會成員,騎著機車追趕彭于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里的敖犬也曾騎著機車繞臺灣一圈,追求陳妍希;《刺陵》中的周杰倫,為上演一場英雄救美的戲,在正式開拍前就騎著重機車飆了5萬公里。因此,也有網友總結說:“有機車存在的臺灣電影,才是真正的臺灣電影。”
諸如此類的鏡頭,常出現在“小清新”范兒的臺灣電影中,甚至有人說,沒有機車鏡頭的電影就不是“真正的臺灣電影”。
追女生的必備工具
之所以那么多臺灣電影中都有機車的存在,臺灣影人們表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本屆金馬影片《愛》的導演鈕承澤說:“常常可以看到影片中,幾個愛耍酷的男生,載著女朋友在街上狂飆。或者幾個同學放學騎著機車或腳踏車一起回家,其實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騎車技術一流的阮經天說機車是男生追女生的必備工具,“我上高中后就開始拼命打工存錢,就想買輛酷帥的機車追女孩。結果終于有一天我存夠6萬元(新臺幣)買了一臺,但到最后卻一個女孩也沒載到。”
是是非非說機車
機車遍布島內,如何管理好機車一族,政府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所有的機車都要有自己的“身份證”—牌照。按規定,牌照每兩年要換發一次。一些排氣量超過250cc的重型機車,還要像汽車一樣,前后都要掛牌照。
臺灣大學校園內允許騎機車,但只有年滿18歲的學生才能騎,還要通過考試考取駕駛執照,排氣量在50cc以上的車主不僅要筆試,還要通過路考。此外,機車行駛線路也有明確規定,不能上快車道,不能上快速路,更不能上高速路。
島外來臺游客若想駕駛機車,就必須持“國際駕照”租賃機車。否則,若被交管部門發現,租車行和租車人都要受罰。
良好的管理帶來了秩序井然,在臺灣機車駕駛人大都能遵守交通規則。
在臺北街頭見到,在城市路口,騎著機車的市民有秩序地等待交通指示燈,見縫插針往前擠或是搶紅燈現象非常少見。私家汽車也會給頭戴安全帽、載人載物的機車族留出位置。
這就是臺灣的機車文化,也正是我們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