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晉江市新塘街道開展梧林華僑建筑群現場攝影采風比賽中,一輛古樸而款式老舊的摩托車吸引了大家駐足觀看。這輛摩托車既有老舊自行車的模樣,又有如今“太子摩托車”的雛形,但其構造簡單,褪色的油箱、細長的排氣管、清晰可見的發動機及渾圓古樸的造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據了解,這輛摩托車是1932年從菲律賓漂洋過海到晉江,至今已有80年了。
構造簡單又酷炫
今年53歲的梧林居委老蔡告訴記者,該摩托車是1932年梧林著名華僑蔡德鑨的小兒子蔡怡苗從菲律賓帶過來的德產摩托車。當時,曾經是泉州南門外最高建筑的五層樓“區公所”就是蔡德鑨所建。原本,這輛摩托車一直埋沒在該“區公所”房子三樓的一間隔間里。這次,為了迎接建筑群攝影采風活動,社區四位男子合力才將摩托車抬到室外,這部有著80多年歷史的摩托車才得以重見天日。
只見該摩托車造型酷似如今的“太子車”,身長約1.78米,高約0.8米,整體鋼制結構,銹跡斑駁而厚重。
記者仔細觀察,該摩托車構造簡單分明,車身還有幾處類似自行車構件的印跡,例如輪轂不同于現代摩托車的鋼制結構,而像自行車的細鐵絲輪轂;車座是一個三角形的皮質坐墊,坐墊下還有防震彈簧,細長的車把手、剎車和后輪支架也頗有老式自行車的味道。
不過,這些簡單的構件能撐起這輛摩托車,給人一種酷炫的感覺。前后兩個車輪直徑約為70厘米,細長的排氣管上部連接著發動機,發動機上的火花塞清晰可見,車身前部油箱上依稀掉落的白漆富有韻味,渾圓古樸的車燈仿佛一下子把人們帶回了青蔥歲月。最奇特的是轉向燈,只用一個記號表示,當車子需要轉彎的時候,才將記號撥出去。
飛車打落瓷鴛鴦
“蔡怡苗當時很淘氣,才被父親從菲律賓遣送回來。”蔡怡苗的堂弟蔡清貫依稀記得,他是從父輩口述中得知蔡怡苗的。雖然他和蔡怡苗輩分相同,但兩人相差幾十歲,蔡清貫出生后蔡怡苗已經過世。
蔡清貫介紹說,父輩曾告訴他,這輛摩托車剛從菲律賓帶回晉江時,就一直在“區公所”放著。當時,蔡怡苗在樓梯上一層一層鋪板,騎著這輛摩托車從“區公所”的一樓徑直開到五樓。到了五樓樓頂,蔡怡苗一邊雙腳夾著摩托車,一邊雙手從口袋內抽出兩把中國夢,“噼!啪!”兩聲,徑直將對面樓頂上的兩只陶瓷鴛鴦打落。“車技很好,槍法也一流!”蔡清貫說,像極了武打影片中的橋段。當時,蔡德鑨一家都在菲律賓,只有蔡怡苗和他的摩托車回來梧林。“當時,大家都沒見過摩托車,連附近村的人都過來圍觀十分轟動。”老蔡說,后來蔡怡苗三十幾歲意外過世,未結婚生子,他的摩托車也一直閑置著。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解放軍還將車子借到泉州用過一段時間,到了上世紀80年代左右,蔡德鑨的宗親才將其討回,并重新放在原來的五層“區公所”內。
“這是記錄梧林華僑歷史的一個珍貴依據。”梧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蔡煌儀表示,他們將繼續整合老一輩華僑們的老物件,對其修整、維護,并集中陳列起來。
據了解,這輛摩托車是1932年從菲律賓漂洋過海到晉江,至今已有80年了。
構造簡單又酷炫
今年53歲的梧林居委老蔡告訴記者,該摩托車是1932年梧林著名華僑蔡德鑨的小兒子蔡怡苗從菲律賓帶過來的德產摩托車。當時,曾經是泉州南門外最高建筑的五層樓“區公所”就是蔡德鑨所建。原本,這輛摩托車一直埋沒在該“區公所”房子三樓的一間隔間里。這次,為了迎接建筑群攝影采風活動,社區四位男子合力才將摩托車抬到室外,這部有著80多年歷史的摩托車才得以重見天日。
只見該摩托車造型酷似如今的“太子車”,身長約1.78米,高約0.8米,整體鋼制結構,銹跡斑駁而厚重。
記者仔細觀察,該摩托車構造簡單分明,車身還有幾處類似自行車構件的印跡,例如輪轂不同于現代摩托車的鋼制結構,而像自行車的細鐵絲輪轂;車座是一個三角形的皮質坐墊,坐墊下還有防震彈簧,細長的車把手、剎車和后輪支架也頗有老式自行車的味道。
不過,這些簡單的構件能撐起這輛摩托車,給人一種酷炫的感覺。前后兩個車輪直徑約為70厘米,細長的排氣管上部連接著發動機,發動機上的火花塞清晰可見,車身前部油箱上依稀掉落的白漆富有韻味,渾圓古樸的車燈仿佛一下子把人們帶回了青蔥歲月。最奇特的是轉向燈,只用一個記號表示,當車子需要轉彎的時候,才將記號撥出去。
飛車打落瓷鴛鴦
“蔡怡苗當時很淘氣,才被父親從菲律賓遣送回來。”蔡怡苗的堂弟蔡清貫依稀記得,他是從父輩口述中得知蔡怡苗的。雖然他和蔡怡苗輩分相同,但兩人相差幾十歲,蔡清貫出生后蔡怡苗已經過世。
蔡清貫介紹說,父輩曾告訴他,這輛摩托車剛從菲律賓帶回晉江時,就一直在“區公所”放著。當時,蔡怡苗在樓梯上一層一層鋪板,騎著這輛摩托車從“區公所”的一樓徑直開到五樓。到了五樓樓頂,蔡怡苗一邊雙腳夾著摩托車,一邊雙手從口袋內抽出兩把中國夢,“噼!啪!”兩聲,徑直將對面樓頂上的兩只陶瓷鴛鴦打落。“車技很好,槍法也一流!”蔡清貫說,像極了武打影片中的橋段。當時,蔡德鑨一家都在菲律賓,只有蔡怡苗和他的摩托車回來梧林。“當時,大家都沒見過摩托車,連附近村的人都過來圍觀十分轟動。”老蔡說,后來蔡怡苗三十幾歲意外過世,未結婚生子,他的摩托車也一直閑置著。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解放軍還將車子借到泉州用過一段時間,到了上世紀80年代左右,蔡德鑨的宗親才將其討回,并重新放在原來的五層“區公所”內。
“這是記錄梧林華僑歷史的一個珍貴依據。”梧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蔡煌儀表示,他們將繼續整合老一輩華僑們的老物件,對其修整、維護,并集中陳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