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看過了V-Strom 1000與R1200GS的外觀對比,但是這種探險車型光看外觀能看出什么?性能?操控?還是實用度?既然看不出個所以然,那我們就拉出來實地作戰,看看性能到底怎么樣!
首先我們來到一望無垠的大草原……
好吧……其實就是“越野圣地”潮白河……這次來到潮白河,面對不同路況,兩臺車的實力究竟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先來看看兩臺車在碎石土路上的表現吧。在這要強調一下的是兩臺車把所有會影響“作戰”的電子設備全部關掉(例如 ABS、TC等),這樣才能盡情撒花兒顯示出真實的作戰能力!
在砂石路上能明顯感覺到“水鳥”的水平對置引擎爆發性十分強悍,前A字梁式避震器起到了很好的減小振動的效果;但是A字梁在吸收振動的同時沒能給予騎士良好的路感回饋,導致沒能及時的加大或減小油門量;通過這一點可以看出V-Strom 1000與“水鳥”的不同,雖會有些顛簸,但是清晰地路感能夠讓騎士了解到目前所行駛的路況如何;再有就是V-Strom 1000將重量平均分配的很是適當,在砂石路上突遇深坑時,只要稍加大油門,前輪過坑不會有很重的“栽頭感”,這一點似乎要比重心靠前的“水鳥”騎行感受更好些;兩臺車在砂石路上均有后輪打滑、甩動現象,畢竟把所有電子輔助設備都關掉了。
騎行后感覺“水鳥”會在顛簸的路上有一些好像什么地方松動的異響,而且感覺整體性不強,不如雙搖臂穩定,但是V-Strom 1000相比較之下動力卻略顯遜色;不得不說“拳擊手”發動機的爆發力還是挺驚人的!還有便是“水鳥”的舒適度在這種路面上絕對是無可比擬的,V-Strom 1000的路感更強一點。
如果說砂石路太小兒科了,那來千變萬化的草地上試一試吧。兩臺戰士上了草地后,面對起伏不定,有泥有土的路況又會表現如何呢?
進入草地初期的路比較干燥,只是一些硬土路,兩臺車的表現都還不錯,只是在這種起伏陡,又較為連貫的草地上“水鳥”的“栽頭感”讓騎士有點心里沒底;接下來是一小段比較棘手的小泥潭,兩位騎士表示因為原廠配置的輪胎只是用于大范圍的路況,像泥濘道路使用原廠胎走起來還是有些艱難的;
因為自重較大,重量又集中在了前半部分的“水鳥”在行駛過比較松軟的沙土時前輪會明顯感覺到陷入土中,幾次都差點倒車;而V-Strom 1000則較為輕松的通過,且在草地中可以自由的轉向,在轉向過程中感覺速度不夠,前輪下陷時加大油門,后輪雖會打滑卷揚起沙土,但良好的重量分配能使得前輪輕松使出較為松軟的沙地,也不會產生要倒車的恐懼感。
接下來就再狂野一下吧!找一個土坡,飛一下感覺如何?
飛了幾下之后,明顯感受到V-Strom 1000的輕便,只要一小段“助跑”便可以輕松躍起,空中一百八十度轉體(這個是吹的……)平穩落地,整體性相當強,沒有一絲松散的感覺!當然了,“水鳥”也不是吃素的,這個小菜一碟,但是需要較長的“助跑”,而且只要有沙就因為重量過于靠前導致后輪產生打滑現象,但最終還是飛起來了,同樣的原因飛起來后還是會有明顯的“栽頭”現象,最重要的是落地那一瞬間,有些擔心后面的傳動軸能不能承受這種壓力……
好啦,接下來是一段松軟的純沙土路,看看兩款車如何輕松通過!沖啊!!!
但是結果好像不太樂觀……
沙土路的結果是因為輪胎、因為車重、因為技術、因為車型不適合、因為……因為種種原因,總之兩臺車都沒能順利的通過,最終都以倒車而告終!
最后再來看看兩臺車的通過性,首先找了一個斜坡,具體角度未經測量,將兩臺車逐一騎上去,停好,然后來測量通過土坡時的離地間隙。
首先接受測量的是V-Strom 1000。
停好后騎士下車,我們來看看測量的結果。
接下來換“水鳥”上。
同樣的位置停好,騎士下車,開始測量。
通過兩組對比可以看到“水鳥”有著11cm左右的離地間隙,成績似乎不錯,V-Strom 1000也有著9.5cm的離地間隙,在路況較為復雜多變時通過性也算說的過去。在測量完成以后,“水鳥”在坡起時,再一次因為重量的原因,后輪深深的陷入沙土中……
最終連拉帶拽的算是給這個大家伙弄出來了;不管怎么說“水鳥”還是長途摩旅的不錯之選,但是作為探險拉力車型來說,自重、坐高…畢竟“車無完車”,V-Strom 1000雖夠輕巧,騎起來像是一臺GW250,可傳統的設計使得路感較強,等同的顛簸感也就隨之增加不少,所以從舒適度而言,“水鳥”則更勝一籌。
首先我們來到一望無垠的大草原……
好吧……其實就是“越野圣地”潮白河……這次來到潮白河,面對不同路況,兩臺車的實力究竟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先來看看兩臺車在碎石土路上的表現吧。在這要強調一下的是兩臺車把所有會影響“作戰”的電子設備全部關掉(例如 ABS、TC等),這樣才能盡情撒花兒顯示出真實的作戰能力!
在砂石路上能明顯感覺到“水鳥”的水平對置引擎爆發性十分強悍,前A字梁式避震器起到了很好的減小振動的效果;但是A字梁在吸收振動的同時沒能給予騎士良好的路感回饋,導致沒能及時的加大或減小油門量;通過這一點可以看出V-Strom 1000與“水鳥”的不同,雖會有些顛簸,但是清晰地路感能夠讓騎士了解到目前所行駛的路況如何;再有就是V-Strom 1000將重量平均分配的很是適當,在砂石路上突遇深坑時,只要稍加大油門,前輪過坑不會有很重的“栽頭感”,這一點似乎要比重心靠前的“水鳥”騎行感受更好些;兩臺車在砂石路上均有后輪打滑、甩動現象,畢竟把所有電子輔助設備都關掉了。
騎行后感覺“水鳥”會在顛簸的路上有一些好像什么地方松動的異響,而且感覺整體性不強,不如雙搖臂穩定,但是V-Strom 1000相比較之下動力卻略顯遜色;不得不說“拳擊手”發動機的爆發力還是挺驚人的!還有便是“水鳥”的舒適度在這種路面上絕對是無可比擬的,V-Strom 1000的路感更強一點。
如果說砂石路太小兒科了,那來千變萬化的草地上試一試吧。兩臺戰士上了草地后,面對起伏不定,有泥有土的路況又會表現如何呢?
進入草地初期的路比較干燥,只是一些硬土路,兩臺車的表現都還不錯,只是在這種起伏陡,又較為連貫的草地上“水鳥”的“栽頭感”讓騎士有點心里沒底;接下來是一小段比較棘手的小泥潭,兩位騎士表示因為原廠配置的輪胎只是用于大范圍的路況,像泥濘道路使用原廠胎走起來還是有些艱難的;
因為自重較大,重量又集中在了前半部分的“水鳥”在行駛過比較松軟的沙土時前輪會明顯感覺到陷入土中,幾次都差點倒車;而V-Strom 1000則較為輕松的通過,且在草地中可以自由的轉向,在轉向過程中感覺速度不夠,前輪下陷時加大油門,后輪雖會打滑卷揚起沙土,但良好的重量分配能使得前輪輕松使出較為松軟的沙地,也不會產生要倒車的恐懼感。
接下來就再狂野一下吧!找一個土坡,飛一下感覺如何?
飛了幾下之后,明顯感受到V-Strom 1000的輕便,只要一小段“助跑”便可以輕松躍起,空中一百八十度轉體(這個是吹的……)平穩落地,整體性相當強,沒有一絲松散的感覺!當然了,“水鳥”也不是吃素的,這個小菜一碟,但是需要較長的“助跑”,而且只要有沙就因為重量過于靠前導致后輪產生打滑現象,但最終還是飛起來了,同樣的原因飛起來后還是會有明顯的“栽頭”現象,最重要的是落地那一瞬間,有些擔心后面的傳動軸能不能承受這種壓力……
好啦,接下來是一段松軟的純沙土路,看看兩款車如何輕松通過!沖啊!!!
但是結果好像不太樂觀……
沙土路的結果是因為輪胎、因為車重、因為技術、因為車型不適合、因為……因為種種原因,總之兩臺車都沒能順利的通過,最終都以倒車而告終!
最后再來看看兩臺車的通過性,首先找了一個斜坡,具體角度未經測量,將兩臺車逐一騎上去,停好,然后來測量通過土坡時的離地間隙。
首先接受測量的是V-Strom 1000。
停好后騎士下車,我們來看看測量的結果。
接下來換“水鳥”上。
同樣的位置停好,騎士下車,開始測量。
通過兩組對比可以看到“水鳥”有著11cm左右的離地間隙,成績似乎不錯,V-Strom 1000也有著9.5cm的離地間隙,在路況較為復雜多變時通過性也算說的過去。在測量完成以后,“水鳥”在坡起時,再一次因為重量的原因,后輪深深的陷入沙土中……
最終連拉帶拽的算是給這個大家伙弄出來了;不管怎么說“水鳥”還是長途摩旅的不錯之選,但是作為探險拉力車型來說,自重、坐高…畢竟“車無完車”,V-Strom 1000雖夠輕巧,騎起來像是一臺GW250,可傳統的設計使得路感較強,等同的顛簸感也就隨之增加不少,所以從舒適度而言,“水鳥”則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