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一男創業牛電科技開始,外界就猜測將借用小米模式改造電動踏板車行業。
同樣是40歲+ 創業的雷軍,用了五年時間將小米助推為一度國內市場份額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并覆蓋眾多智能硬件和移動互聯網應用領域。而從外部來看,小米手機迅速打開市場的利器就是硬件“性價比” +軟件“強體驗”+用戶“參與感”。
因此,幾乎所有人預計牛電科技首款電動踏板車,也必然會仿照小米發動對傳統電動車行業的價格戰。在小牛 N1都市版 3999 元、動力版 4999 元的定價公布后,隨后引發了業內的批評聲音“定價過高”,并引發了關于牛電科技未來的激烈討論。
但從之后小牛 N1眾籌情況來看,用戶和市場接受程度并未受業內批評和質疑聲音影響,甚至超出了李一男和牛電科技團隊的最好預期。究其原因,是大多數持批評聲音者并不來自實際購買者,甚至不了解購買人群的定位和需求。小牛 N1是面對的追求時尚智能,并對生活品質有需求,具備一定購買能力的年輕用戶。
在成本上,由于使用了最新技術和供應鏈產品,小牛 N1目前定價上其實并不賺錢。按照雷鋒網近日公布的小牛 N1供應鏈BOM清單:售價3999元的“小牛n1都市版”硬件成本是4413元,其中帶bms的松下鋰電組、博世電機+foc電機控制器、中控板、硅基led前大燈+轉向燈的四大件加起來就3000元。即使不考慮研發銷售等其他成本,李一男賣出一臺小牛 N1現階段至少要虧掉414元。
因此,牛電科技選擇的定價方向是高端配置打向中高端年輕時尚市場,這部分用戶群體更重視產品設計和制造,更重視與傳統產品的差異,更重視對新品的參與感,對智能手機與電動踏板車的鏈接充滿了期待,而這是傳統電動踏板車行業多年來一直未能突破的瓶頸,也是小牛電動和李一男的市場突破機會。
年輕人的品牌
李一男的目標是牛電科技要做“用戶不覺得low”的電動車,用著一定要有面子。
牛電科技從一開始就采用了完全互聯網的社會化營銷方式,從李一男個人經歷、創始團隊、早期融資、產品發布前的媒體猜測與造勢,再到發布會上的演講、試駕、評測,然后是眾籌平臺的用戶參與和刷新紀錄,牛電科技可以說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制造熱點,不斷吸引媒體和目標用戶的眼球。
與此同時,在互聯網社交平臺上具有強大號召力的“大V”們也在幫李一男造勢。如李開復發布了自己試駕小牛電動車的自拍照,并稱:“為降低碳排放感恩,為中國創新+優美設計+精密工藝喝彩!@創新工場 有幸參與投資。小牛加油!”。
80后的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也在微博上表示:“這次眾籌周圍的朋友買了不下十輛小牛,清一色是中高檔汽車的車主”。
而與之相比,傳統電動踏板車企業還在力推報紙、電視和線下門店廣告,找娛樂明星代言,不僅耗資成本巨大,而且把目標用戶群體依舊當做單向傳播“受眾”。這種方式與2011年小米誕生之前的中國手機市場非常相似。可以想象,牛電的一系列互聯網營銷動作,對傳統電動踏板車企業的經營方式沖擊才剛剛開始。
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
近年來,一方面新興企業通過互聯網營銷和銷售方式迅速崛起,對傳統行業形成了巨大沖擊。另一方面,傳統行業也在思考借用互聯網模式嘗試轉型,不過失敗案例比比皆是。
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曾舉過一個案例:“前兩天見到一家企業,從傳統制造業轉型,為建互聯網平臺已經燒了2億多,都是從牙縫省下的血汗錢,幾年過去仍不見起色。員工工資下滑士氣滑落,節約成本到摳門的程度,老總自己開輛普通車接送客戶… …”
而李一男從毫無背景殺向一個重度制造行業,從備受關注和質疑到創造眾籌紀錄,牛電科技的快速成長對于其他傳統制造行業來說都是一個難得的借鑒和參考案例。
如果牛電科技比如完全套用小米模式,通過2000元左右的價格戰打向2億用戶的存量市場,看似市場廣闊,但在設計和開發上將不得不舍棄大量的現有優勢,在供應鏈、制造、線下渠道方面也不是傳統電動踏板車企業的競爭對手,產品難以復合年輕用戶的差異化需求,牛電也就不可能會成為一個“騎上去不low”的產品和品牌。
從產品角度講,小米所在的智能手機市場已是完全意義上的電子快消品市場,中國年輕用戶的換機時間只有8-10個月,遠高于歐美等成熟市場,甚至不惜用信用還款甚至“白條”的方式購買新電子產品。而對于牛電科技所面對的電動踏板車市場,用戶很難做到1-2年一更換,這就意味著用戶購買行為會更加謹慎,購買的轉化率更低,因此企業需要花費更多成本通過互聯網社交平臺與用戶溝通,甚至引導用戶之間進行更多交流互動。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眾籌平臺的成功,使牛電科技邁過了企業初創的關鍵門檻,接下來要面對的是產能、品控、銷售、售后,以及后期不斷的制造話題關注點,并與用戶進行線上與線下互動。而對傳統行業企業而言,不妨對李一男和他的牛電科技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