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夾克白軍帽,不戴頭盔,在點唱機里投下一枚硬幣,Ace Café出發,抵達預定地點折返,時速160公里/小時,一首歌的時間跑完全程。這就是傳說中60年代Café Racer(發音caff,不是凱費)騎士最經典的一幕場景。當年媒體筆下的瘋狂一代、警察眼中的犯罪分子。如今,摩托圈復古潮流中的經典風格。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法國帶動世界女性,英國引領全球男性,機車也不例外。那么英國高速公路旁的咖啡小館是如何成為摩托亞文化中心的?為什么這些只提供簡餐的地方成為了搖滾青年和他們女伴的聚集地?Café Racer這個名字從何而來?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有兩個東西需要解釋,英國的公路系統和的青年文化。
首先我們要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英國,戰爭結束萬物復蘇。這時的英格蘭公路上已經是汽車和摩托車川流的景象,小說中馬車和“有發動機的自行車”那一頁已經翻了過去,汽車和摩托車站在了人們勞動和生活間的必要位置上,也因此,英格蘭的公路系統需要擴張來適應新的交通。
全國工業復蘇,公路運輸業自然也隨著公路的興建快速生長,于是很簡單的,路旁專為卡車司機和摩托車駕駛員服務的咖啡館、加油站、休息區瞬間遍布,一夜之間便形成了一項行業,旅行者的特別給養地。
新的公路可以讓大城市的貨物通過A級公路運往小城,但連接小城的公路卻遠不如現代化公路那般鋪裝完善,沒有急彎提示、窄路警告,也不會標注哪里會有農民的畜群穿越,所以這里的交通非常緩慢,大多數卡車不超過50公里每小時。走走停停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每次住腳,卻都可以找到喝咖啡的地方。
多年來這些咖啡館和餐廳都只在白天開門營業,給勞頓的旅途者提供一餐熱食或飲料,它們偶爾延長一兩個小時的關門時間來接待更多的顧客,但從沒成為過社交中心或聚集地,只是很簡單的路邊休息站而已。
上世紀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剛剛走出了大蕭條,年輕人開始重返工作崗位,手頭的資金逐漸充裕,加上戰后儲量龐大的便宜摩托,結果容易想象。年輕人開始向公路進發。享受陽光享受生活?那太老成了,它們駕駛摩托駛向遠方的唯一目的就是發泄那無處釋放的青春。在英國早期的非鋪裝路面上飛馳,騎摩托遠行就像是一場冒險。
工業復蘇帶動了摩托行業發展,市場上有豐富的品牌和各種各樣的車型,摩托車比賽也同時風靡起來。曼島TT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最刺激摩托車賽事,速度讓人著迷,摩托車顯然比汽車更容易讓人接近,更何況它那份自由的駕馭感。危險是顯而易見的 但英國的年輕騎士們不能愛這項運動更多,他們開始崇拜和模仿。戰后一代不是聽著鋼琴聲長大的,他們更鐘愛刺激的東西,這是那個被稱為Jet Age時代突出的特征。
不過這一切都因為英國與德國的再一次開站戛然而止,二戰期間英國政府掌管了摩托車工業的控制權專為戰爭服務,年輕人不得不收起自己的皮夾克從而換上軍隊的制服。戰爭結束后,英國用了七八年才回到正軌。
50年代后英國摩托工業重新復興,摩托車和年輕人再一次走到了一起。這期間誕生了很多經典的作品,Norton Dominator、BSA Gold Star、Triumph Tiger 110、Velocette Venom。那些飛快的摩托不只在電視上賽場上可以看到,它們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年輕人喜歡將自己化身公路賽手,即使買不起最新的摩托,他們也會把自己的擋泥板拆掉、油箱換掉,至少讓它們看起來和曼島TT或是銀石賽道上的賽車一樣。
當然,不可不提的是影視文化在這期間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尤其是那些“非英雄主角”樹立起的偶像角色。《飛車黨》(The Wild One)中馬龍白蘭度用反叛形象將皮夾克和白色軍帽變成了“酷”的定義,突破固有的束縛成為了戰后迷茫的年輕人宣泄情緒的方式。
這種爆棚的文化一開始并沒有找到真正的聚集地,而隨公路再次發展咖啡館則讓他們找到了歸屬,這些Cafe的營業時間一再延長,因為進進出出的年輕騎士們總是源源不斷,晚8點以后才是他們外出玩耍的高潮。咖啡館成為了新文化的社交中心,從一個咖啡館飆車到一個預定地點再折返回來成為了他們消遣耍酷的固定活動。倫敦的Ace Cafe因為處在文化發源的中心,也無意中變成了朝圣地。
慢慢的游戲形成了自己的規則,咖啡館里的點唱機成為了他們競速的計時器,出發時選一首流行的搖滾歌曲,投下硬幣,結束前返回。這樣的情況下往往需要時速超過160公里每小時(100英里每小時,被稱為“The Ton”)的騎行速度,他們也因此得名“Ton-Up Boy”,這種游戲被稱作“Record Racing”,他們的坐騎則是Café Racer。
上世紀中葉的英國,可以達到160公里每小時速度的摩托車普通人是買不起的,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賽車零件改裝。好在因為曼島TT摩托車賽的風靡,這樣的零件市場上足夠充沛。早期的Café Racer都是英國品牌,Triumph、BSA、AJS、Norton,而它們當時都不是以快著稱的,所以為了進入“Ton Up Club”,人們只有自己動手。
逐漸Café Racer摩托車擁有了自己的標準配置,長條玻璃纖維油箱、后掠(Swept-back)排氣、短式分離A把、TT100鄧祿普輪胎、大號汽化器、后置腳蹬、賽車座椅等。對于大多數騎士來說,光是擁有Café Racer的外觀就足以了。不過從60年代開始,市場發現了他們的需求,于是原廠改裝部件也開始供應,從座椅到油箱、拋光鋁發動機外殼或是鍍鉻排氣。
但當時最棒的Café Racer不是某個品牌的作品,而是改裝的“混血”之作,包括Triumph Bonneville發動機和Norton車架的組合,被稱為“Tirton”;Triumph發動機和BSA車架的組合,“Tribsa”;還有Vincent V-Twin發動機和Norton車架的組合,“Norvin”。它們創造了Café Racer新標桿,英國最好的摩托車發動機和車架的組合。
無疑Café Racer的生活方式是危險的,追求速度總要付出代價。一方面,愈加擁堵的交通和完善的法規削弱了Café Racer的生存環境,另一方面,對于安全的蔑視讓Café Racer騎士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據統計,1960年就有超過14000名24歲左右的年輕人因此項活動而死亡或受傷。
Café Racer在媒體筆下變成了Suicide(自殺) Racer,公眾某種程度上開始排斥這種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們面臨著新一代年輕人的“威脅”,因為新生代的所做和所愛完全不同。他們更愛Soul Music,更喜歡Scooter(踏板),他們就是后來樹立了英國新潮流風向標的Mod(摩德一族)。
今天,得益于對復古風潮的追捧,經典的Café Racer文化大有回潮之勢,從摩托車產品到流行服飾。不過我們已經不是戰后的一代,所以當下的Café Racer潮流與曾經的Café Racer文化,含義大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