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曾是“自行車王國”,那么意大利就可稱為“踏板摩托王國”。浩浩蕩蕩的踏板摩托大軍成為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意大利一大獨特的城市景觀。從1953年著名電影《羅馬假日》掀起的踏板摩托熱潮,到今天依然穿梭于中世紀老街古巷的“復古風踏板摩托”,這個經久不衰的“意大利制造”承載了意大利人半個多世紀的夢想。
見證意大利經濟奇跡
“踏板摩托”在意大利語中是黃蜂的意思,這個名字不僅讓人聯想到小摩托開動時馬達發出的“嗡嗡”聲,更是其設計者意大利天才航空工程師達斯卡尼奧畢生追逐飛翔之夢的寄托。踏板摩托的車身外殼不僅采用了制造航空飛機的輕型材料,前后輪的設計也有著飛機起落架滑輪的影子。由于踏板摩托的制造商比亞喬公司前身原是二戰期間意大利著名的航空廠,制造直升機和軍用飛機甚至包括轟炸機,所以至今踏板摩托的粉絲們還堅信,小摩托能像黃蜂一樣“飛奔”,是因為它的馬達跟直升機的發動機一模一樣,盡管事實上那只不過是一款適用于小型摩托的兩沖程發動機而已。
踏板摩托誕生于1946年,二戰結束后的意大利百廢待興,前線上的士兵們回到了家人的身邊,他們需要開始新的工作和生活,而城市基礎設施特別是公共交通的破壞給人們就業出行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踏板摩托一經問世,便以其柔和簡潔的線條、有趣乖巧的造型和低廉的價格贏得了意大利民眾的青睞。在當時戰后重建的困難時期,只花8萬里拉(約合280元人民幣)就可以達到每小時60公里的時速,而且不需要駕照開起來就跑,無論山路、土路還是爬坡都暢通無阻。“嗡嗡的小黃蜂”開始迅速在還未從戰爭痛苦回憶中走出的意大利人中傳播自由和歡笑,各種新款和升級版的踏板摩托紛紛在市場上出現,燃起了人們對戰后國家經濟復蘇的希望。僅在踏板摩托問世的第三年,它的產量就猛增至17萬輛。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踏板摩托的生產基地就已遍布世界上13個國家,銷售市場覆蓋了全球114個國家。
上至七旬老人下至童顏少年,工人們開著踏板摩托去上班;小伙子們帶著心愛的姑娘去海邊兜風賞月、離開城市去鄉郊野外談情說愛;政界要人黨派人士開著踏板摩托去議會商討國家大事、在露天廣場發表競選演講;老人們帶著兒孫也一路“嗡嗡”著徜徉在大街小巷、來往于幼兒園和學校……踏板摩托見證了意大利60年代的經濟奇跡,也見證了社會重建的步伐和歷史的車輪向前邁進。它不僅是當時任何一個意大利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員,更是人們在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的忠實伴侶。
成意大利影視“主角”
踏板摩托的發展與二戰后意大利的歷史平行俱進又相互交織。1945年,意大利婦女在歷史上首次獲得選舉權,這是歐洲民主進程和世界婦女爭取和平解放運動的重大勝利。1946年,比亞喬公司推出了第一張踏板摩托的宣傳海報,恰恰就是一位職業女性滿臉歡笑地開著摩托的形象。從此,“玩摩托”不再是男孩的專利。踏板摩托從第一款小黃蜂誕生就一下子抓住了女孩子的心。車身的顏色也從最初單一的青灰色變成了火紅、靚藍、橙黃、奶白、蘋果綠、嫩粉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開放,海報上的女孩兒從手繪的職業婦女形象變成了鮮活的彩色照片:衣著時尚的城市貴婦、廚房里洗衣房門口抱著孩子的賢妻良母、田野間茂林深處清純質樸的農村女孩兒、泳池旁沙灘邊性感的比基尼美女——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踏板摩托。在城市,有開著帶翻斗拖車踏板摩托的送貨員忙碌的身影;在農村,體貼的姑娘開著踏板摩托給在田間勞作的家人送飯。時光進入90年代,踏板摩托還一度成為意大利音樂人的創作主題。
在意大利人的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還有踏板摩托在影視界取得的世界性成功。從《羅馬假日》中美國記者帶著皇家公主暢游羅馬的童話愛情故事,到《甜蜜生活》中那個專門偷拍上層名流和大牌明星緋聞情事的“狗仔隊攝影師”,踏板摩托的身影出現在成千上萬部反映意大利歷史生活的影片中。著名意大利電影導演迪諾·里西解釋說:“在汽車出現之前,踏板摩托是意大利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大眾化的代步工具。它的歷史就是意大利的歷史,它就像意大利各個階層人民社會生活的萬花筒,誰也無法抹去它身上鐫刻著的時代印記。”
新型踏板摩托再掀“復古風”
自“小黃蜂”之后,比亞喬公司又相繼推出了“小蜜蜂”“小蟋蟀”等一系列兩輪踏板摩托。以昆蟲的名字來命名新款,無疑增加了人們對新車型的認同和親切感。踏板摩托還有一款鮮為人知的“軍用版”——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法國陸軍專用的“野戰黃蜂”,它有著迷彩服一樣的外殼,后座裝有長長的炮筒,后輪的左右側各裝配有三枚導彈。世界上很多國家踏板摩托俱樂部的粉絲們也都有著按照個人口味改造的踏板摩托。
意大利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延續著定期舉行踏板摩托愛好者集會的傳統,很多人還會從歐洲其他國家專門開著自己的踏板摩托來到意大利。2010年的米蘭車展上,新型踏板摩托再次掀起踏板摩托的“復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