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寶馬公司(BMW,以下簡稱寶馬),相信許多小伙伴會說出幾款心儀的車型。得益于獨特的個性和精湛的性能,寶馬在全世界都是個響當當的大品牌。但是你知道么,在50多年前,寶馬差點兒因經營不善而倒閉,那寶馬是如何九死一生的呢?咱們今天來聊聊這事兒。
寶馬汽車公司的前身是巴伐利亞發動機制造廠(Bayerische Motoren Werke),這個工廠在1913年創建。當然了,寶馬的官方誕生日是1916年3月7日,當時名為BFW,同年,咱們現在看到的“藍天白云”標志正式注冊并使用。在1917年,BFW正式更名為BMW,并開始了汽車制造產業。
由于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元首”命令寶馬的產能全部轉為軍用,所以在戰后,寶馬的工廠不是在戰爭中被炸毀,就是被蘇軍和盟軍占領,工中的大量機械加工設備(據說是約12000臺)被拆走用來作為戰爭賠償,工廠的大量工人被抽調到戰后重建工作中。得益于寶馬在飛機發動機方面的建樹,1945—1947年期間,憑借著為美國公司做飛機發動機的研究和開發和德國工廠工人的“兼職”(修卡車、造盤子),寶馬勉強撐了下來。
一直到了1948年,得益于銀行家(Hans-Karl Von Mangoldt-Reiboldt)的幫助,寶馬終于免于破產并得到了準許生產摩托產的許可,結束了二戰以后多年的破產監管狀態。
其實對于二戰后的德國來說,百廢待興,人均收入水平非常低,但是寶馬的高層在1951年重拾轎車制造業務時,卻推出了一系列不接“地氣”的豪華車,例如后來被譽為7系雛形的寶馬501等。(自行車都買不起買什么豪華轎車……)
新車有著精良的制造工藝和強勁的動力,但是對于普遍收入偏低的德國民眾,寶馬這樣“高大上”的路線迅速讓其嘗到了賠本的苦頭,不得不推出了大名鼎鼎的“蛋車”(寶馬Isetta)等來滿足絕大多數普通民眾的需求。
但是,豪華轎車的推出還是過分消耗了寶馬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1956年,寶馬的財務報表顯示當年公司虧損了600萬西德馬克,而接下來的三年內,公司繼續虧損,銀行也暫停了對寶馬的支持,整個寶馬公司岌岌可危。
1959年,寶馬董事會對連續虧損并面臨破產的公司,在股東大會上提出了出售寶馬公司的計劃,收購方則是寶馬的死對頭--梅賽德斯·奔馳。甚至當時的巴伐利亞政府也支持這一計劃。
當時在寶馬的股東中,有不少贊成這個提議的人員,但是寶馬工廠的工人、經銷商和小股東卻紛紛強烈表示反對。他們認為,“二戰后的3年艱苦歲月都熬過來了,這點困難算什么”。
這樣的精神給了當時寶馬主要股東赫伯特·匡特博士深刻的印象。此人是當時西德著名的“電池大亨”,由于他想在汽車業有所建樹,所以在投資奔馳遭到冷落后,成為了寶馬的一個重要股東。
在經過對產品線研究和公司賬目核對等一系列工作后,這位“電池大亨”堅決反對了寶馬廉價出售給奔馳的提議,認為推出合理的新產品可以拯救寶馬,之后他便加大了對寶馬的投資(幾乎是傾家蕩產的投資)。經過3個月漫長的談判,匡特博士收購了寶馬30%的股份并開始了新車型的研發,而救寶馬于水火中的新車就是被譽為寶馬5系雛形的寶馬1500。
這款新車“身材”適中,采用三廂4門造型設計,前后53.5:46.5的重量配比加之1.5L排量的發動機使得這款車不僅可以滿足日常駕駛,還具備一定的駕駛樂趣。合理的售價讓這款車一經推出便獲得了不錯的銷量,頗有運動范兒的駕乘風格也被寶馬延續至今。多說一句,作為寶馬經典的設計元素的后窗“霍夫邁斯特拐角”也第一次出現。
接下來,寶馬繼續推出了1800、2002等著名車型,新車型新定位使得寶馬迅速擺脫了困境,成為汽車品牌中一個響當當的企業。至今,匡特家族依舊持有大量寶馬的股份,也是德國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從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到舉足輕重的汽車“大拿”。
寶馬汽車公司的前身是巴伐利亞發動機制造廠(Bayerische Motoren Werke),這個工廠在1913年創建。當然了,寶馬的官方誕生日是1916年3月7日,當時名為BFW,同年,咱們現在看到的“藍天白云”標志正式注冊并使用。在1917年,BFW正式更名為BMW,并開始了汽車制造產業。
由于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元首”命令寶馬的產能全部轉為軍用,所以在戰后,寶馬的工廠不是在戰爭中被炸毀,就是被蘇軍和盟軍占領,工中的大量機械加工設備(據說是約12000臺)被拆走用來作為戰爭賠償,工廠的大量工人被抽調到戰后重建工作中。得益于寶馬在飛機發動機方面的建樹,1945—1947年期間,憑借著為美國公司做飛機發動機的研究和開發和德國工廠工人的“兼職”(修卡車、造盤子),寶馬勉強撐了下來。
一直到了1948年,得益于銀行家(Hans-Karl Von Mangoldt-Reiboldt)的幫助,寶馬終于免于破產并得到了準許生產摩托產的許可,結束了二戰以后多年的破產監管狀態。
其實對于二戰后的德國來說,百廢待興,人均收入水平非常低,但是寶馬的高層在1951年重拾轎車制造業務時,卻推出了一系列不接“地氣”的豪華車,例如后來被譽為7系雛形的寶馬501等。(自行車都買不起買什么豪華轎車……)
新車有著精良的制造工藝和強勁的動力,但是對于普遍收入偏低的德國民眾,寶馬這樣“高大上”的路線迅速讓其嘗到了賠本的苦頭,不得不推出了大名鼎鼎的“蛋車”(寶馬Isetta)等來滿足絕大多數普通民眾的需求。
但是,豪華轎車的推出還是過分消耗了寶馬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1956年,寶馬的財務報表顯示當年公司虧損了600萬西德馬克,而接下來的三年內,公司繼續虧損,銀行也暫停了對寶馬的支持,整個寶馬公司岌岌可危。
1959年,寶馬董事會對連續虧損并面臨破產的公司,在股東大會上提出了出售寶馬公司的計劃,收購方則是寶馬的死對頭--梅賽德斯·奔馳。甚至當時的巴伐利亞政府也支持這一計劃。
當時在寶馬的股東中,有不少贊成這個提議的人員,但是寶馬工廠的工人、經銷商和小股東卻紛紛強烈表示反對。他們認為,“二戰后的3年艱苦歲月都熬過來了,這點困難算什么”。
這樣的精神給了當時寶馬主要股東赫伯特·匡特博士深刻的印象。此人是當時西德著名的“電池大亨”,由于他想在汽車業有所建樹,所以在投資奔馳遭到冷落后,成為了寶馬的一個重要股東。
在經過對產品線研究和公司賬目核對等一系列工作后,這位“電池大亨”堅決反對了寶馬廉價出售給奔馳的提議,認為推出合理的新產品可以拯救寶馬,之后他便加大了對寶馬的投資(幾乎是傾家蕩產的投資)。經過3個月漫長的談判,匡特博士收購了寶馬30%的股份并開始了新車型的研發,而救寶馬于水火中的新車就是被譽為寶馬5系雛形的寶馬1500。
這款新車“身材”適中,采用三廂4門造型設計,前后53.5:46.5的重量配比加之1.5L排量的發動機使得這款車不僅可以滿足日常駕駛,還具備一定的駕駛樂趣。合理的售價讓這款車一經推出便獲得了不錯的銷量,頗有運動范兒的駕乘風格也被寶馬延續至今。多說一句,作為寶馬經典的設計元素的后窗“霍夫邁斯特拐角”也第一次出現。
接下來,寶馬繼續推出了1800、2002等著名車型,新車型新定位使得寶馬迅速擺脫了困境,成為汽車品牌中一個響當當的企業。至今,匡特家族依舊持有大量寶馬的股份,也是德國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從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到舉足輕重的汽車“大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