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曾經擁有100多萬輛摩托車,但在2006年,這個被稱為“半條腿還跨在摩托車上”的城市,選擇了與摩托車“告別”。今年是東莞治摩的第10個年頭,這座城市如何借治摩對城市交通工具與市民生活方式進行改變,如何彰顯公共治理的能力,重新對城市進行定位,當下仍然值得大家關注和梳理。
1
毅然告別摩托車
起始于2006年并延續至今的禁摩風暴被官方稱為“斷腿”行動,要“斷”的是摩托車,即“雙搶”者之“腿”。但東莞治摩并非“突發奇想”,早在1998年,中心城區就停止發放摩托車牌照,2003年全市范圍禁止摩托車入戶。
2006年,東莞毅然推行治摩令。當年6月,市政府發布公告,禁止異地號牌摩托車在東莞(國道、省道除外)行駛。2007年8月15日起,禁止電動自行車上路行駛。對于本地摩托車,東莞則采用了分步實施的辦法:2007年9月1日起,市區環城路范圍內分區域、分時段限制摩托車通行;2009年1月1日起,市區環城路范圍內全天禁止摩托車通行。各鎮參照市區做法,在鎮中心區劃出部分道路,從2007年9月1日起全天候或者分時段禁止摩托車通行。
東莞治摩并非“突發奇想”,早在1998年,中心城區就停止發放摩托車牌照,2003年全市范圍禁止摩托車入戶。但截至2006年7月底,東莞本地號牌摩托車仍近70萬輛,長期在莞通行、營運的異地摩托車不低于30萬輛。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歷經30年疾馳的東莞已聲名顯赫,但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卻成了“老大難”問題。有媒體統計,當時東莞八成以上的女性都有被硬搶或飛搶的經歷。“2004年底我來東莞,當時單位有一名文弱的女同事,平均一個星期就要被搶一次;還有一個1米85又高又壯的男同事竟然也被搶過。2006年,一個同事被飛搶的摩托車拽倒在地拖了10幾米,大腿整片擦傷,住了10幾天醫院。”在莞工作已經10年的阿華回憶,當時大家都有籠罩在摩托車飛搶的陰影。
2006年,在剛剛履新的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的帶領下,東莞開始了鐵腕治安治理的運動。“如果不治摩,東莞社會治安好轉便是一句空話。”劉志庚這樣分析,“此前,東莞治安最大的問題就是‘兩搶(搶劫、搶奪)’,而實施‘兩搶’主要是依靠摩托車。所以要想治安得到好轉,我們必須要走治摩這一步。”
這樣的判斷來自下面幾組數據:摩托車被作為搶奪、搶劫等違法犯罪工具,所涉及的刑事案件連續多年占案件總數的30%以上;涉及摩托車的交通事故一直居高不下,2001至2005年占交通事故總數60%以上,每年造成近500人死亡,數千人受傷。起始于2006年并延續至今的禁摩風暴被官方稱為“斷腿”行動,要“斷”的是摩托車,即“雙搶”者之“腿”。而100多萬輛摩托車的背后,也是眾多市民的出行和生計問題。
治摩成了考驗東莞執政能力的難題。2006年下半年,劉志庚在一次全市干部大會上說,“整治異地摩托車只是一次小小的考驗,更大的考驗在于對本地摩托車的整治。前后我們留了一年的緩沖期,這一年主要用來完善公共交通,第二個要解決就業。”
2007年上半年,東莞先后出臺了多個禁摩配套政策,包括“摩托車提前報廢或遷出實施補償”、“摩的司機轉業資助補助方案”及“摩的司機考取小車牌照補助”等。治摩成了市鎮兩級名符其實的“一把手”工程,劉志庚親自走上路面對市民進行“公勸”,市鎮兩級財政共投入5.8億元幫扶摩的司機轉型就業,1.8億元有償回收提前報廢摩托車。全市共有36874名“摩的”司機主動領取補貼轉型就業,11萬人提前將摩托車報廢或遷出。
2
后摩托車時代的正反面
如今東莞絕大多數對治摩的反對聲音,其實并非指向整治摩托車本身,而是指向治摩后公交、道路規劃等政府公共服務相對滯后給生活帶來的不便。
如今東莞全市登記在冊的摩托車保有量從2006年底的70萬輛,到目前的74958輛,銳減90%。2014年,涉及摩托車的交通事故1186宗,死亡人數127人,占事故總宗數和死亡總人數的比例,由治摩前的60%以上下降到25%左右。
涉摩托車的“兩搶”案件,在治摩后5年連續下降。記者了解到,東莞全市公安機關從2013年開始推行“如實立案”,改變立案數與破案率掛鉤的傳統考評方式,基層在實際工作中改變了以往對小微案件該立不立的情況,因此東莞的案件數量近兩年來有較大增長,單純近兩年的“兩搶”數據并不具有可比性。
但大多數東莞市民對治安的直接感受驗證了治摩對城市治安好轉的推動,飛車“兩搶”案從之前的居高不下到目前的零星發生。“現在感覺安全很多了,一個人在城區走沒什么問題。”白領王小姐曾因被飛車搶奪很長時間不敢一個人走在路上,出門都不敢背包。治摩后,她和東莞的女性市民用上了漂亮的挎包。
與治摩對治安的改善贏得市民普遍好感相比,早已嵌入城市生活各個縫隙的摩托車突然消失,造成對個體乃至一些行業的影響,則一直存在各種反思聲音。
史先生是某民營快遞公司承包南城白馬片區的負責人,2009年市區禁摩后,他和員工先是改騎三輪自行車收派件,2011年他添置了小面包車,向客戶收取的快遞費用也漲價了,并取消了此前給大客戶的優惠政策。史先生說,快遞費上漲的原因還包括人力成本增加等,但治摩后用車成本及油費的增加也是重要原因。
萬江蟹地市場,來自石碣的50多歲菜農黎叔騎著摩托車載著自己種的菜心來這里批發售賣,早上不到4點他就出來了,要在天亮前就趕回去。有些菜農遠在中堂、望牛墩等地,為了節約成本,只好踩著人力三輪車慢慢騎過來,如果雇小四輪面包車,一個月得多花1000多元的雇車費。
東莞石龍鎮與惠州市石灣鎮一水之隔,石龍數萬市民的菜籃子都得依靠周邊鎮區供應。禁摩后,石灣的菜農曾被擋在城外,一度釀成堵橋事件。此后,石龍在石灣大橋出口處設置了一個臨時市場讓石灣菜農在此交易,但上漲的菜價還是一度引發了石龍當地人的不滿。
2008年,《東莞市公務摩托車通行證發放辦法》實施,允許供水、供電、燃氣、電信以及郵政報刊等事關民生,且不以贏利為目的部門可以申領公務摩托車通行證,憑公務摩托車通行證可以照常在東莞中心市區行駛。而像史先生這樣的民營快遞公司摩托車、黎叔這樣的運菜摩托車等,被界定為商業贏利性質,并沒有被列入其中。即使是被列入公務摩托車范疇的送報車,也稱通行證辦理中遇到不少現實困難。
在東莞本地論壇陽光網上,反對禁摩的網友多表示,禁摩之后剛需人群的出行需求并未得到很好解決。東莞陽光網上,關于對公交的投訴一直居高不下,東莞公交的準點率低、布點布線不合理、司乘人員態度差、公交票價過高、違規上下客等眾多方面仍遭到市民詬病。網友“王億二”說:“對于買不起車的人,出行只能坐公交,但是公交費用貴、不準時、耗時、收班早,嚴重影響到出行。”
作為治摩后替代摩托車的自行車出行,也被吐槽不方便。東莞專用自行車道比較缺乏,多年來未建成公共自行車系統,近年來每年東莞市“兩會”期間,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完善自行車道建設的建議。市政協委員袁世豪說,目前,東莞市不少交通道路沒有設置自行車道,導致自行車與機動車搶道的現象非常普遍,不僅使道路通行緩慢,而且很容易發生事故。對已建成的自行車道,他覺得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市區在一些人行道上設置自行車道,因為無人管理,機動車停放、占道經營、堆放雜物,使自行車道無法使用。此外,在人行道上設置自行車道,又容易發生自行車和行人搶道的情況,給行人的安全帶來隱患。
由此不難看出,如今東莞絕大多數對治摩的反對聲音,其實并非指向整治摩托車本身,而是指向治摩后公交、道路規劃等政府公共服務相對滯后給生活帶來的不便。
3
鎮區治摩力度悄然消減
大部分鎮只是以鎮政府為中心的一條或者附近兩三條路。2012年以來,多數鎮區仍維持著當時的禁摩區域格局,東莞全市僅有塘廈鎮擴大了禁摩區域。
與城區轟轟烈烈的禁摩“風暴”相比,鎮區的治摩之路顯得溫和卻更漫長。
2007年9月1日起,除了橋頭、清溪、東坑、高埗等9個鎮的禁摩區為個別道路路段之外,各鎮在鎮中心區劃出部分道路,從全天候或者分時段禁止摩托車通行,但除了鳳崗鎮實施全鎮禁摩外,其他鎮區僅劃定部分禁摩區域。東莞市治摩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部分鎮只是以鎮政府為中心的一條或者附近兩三條路。2012年以來,多數鎮區仍維持著當時的禁摩區域格局,東莞全市僅有塘廈鎮擴大了禁摩區域。
這位工作人員坦言,當時考慮到在鎮區完全禁摩并不現實。比如企石鎮由T字型的外圍道路包裹,中間是一條主干道和三條輔路組成的豐字形,禁了主干道其他道路就無法連通。又比如橋頭鎮,就是由鎮政府門前以及右轉T形兩條主干道形成,而謝崗鎮更是只有一條主干道。由于鎮區本身的地形特點以及經濟發展需要,10年來東莞的多數鎮區并未完全實施禁摩。
治摩后鎮區市民出行需求也一直拖而未決,表現得比城區更為明顯。
4月中旬一個工作日上午7點半,厚街中心小學門前,一些學生坐在家長駕駛的摩托車后座來上學。小學所在的東風路是厚街鎮的禁摩區域,但在這附近,時常能見到騎摩托車買菜、送孩子的市民。厚街居民蔣先生告訴記者,雖然厚街各自然村已經開通了公交車,但一般只有一個站臺,如果設在村頭,村尾的居民可能要走上半個小時坐車,再加上候車時間長,等幾十分鐘一個小時也是家常便飯。所以通常寧愿選擇開摩托車甚至坐摩的出行也不愿坐公交車。
公交車不能盡如人意,這就給了“摩的”生存的空間。厚街鎮的商業中心康樂南路是這個鎮最繁華的商業區,路邊的那些三三兩兩聚集的“摩的”一眼可辨,它們都支著印有廣告的遮陽傘、將后座用織布包裹成“軟座”,司機皮膚黝黑。在厚街、虎門、長安等經濟發達鎮街,幾乎隨處可見搭客的車輛。而在水鄉片區部分鎮街的車站、醫院和商場等門口,“摩的”搭客的情況也很常見。
2007年開始,東莞市政府在各鎮先后投放了3000多輛“公共的士”,也就是俗稱的“黃的”,起步價僅為6元。但包括“黃的”在內的出租車車少難打,司機公然不打表加價更是成為難以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摩的”的起步價是5元,司機視路途的遠近再另外加錢。治摩后“摩的”的價格雖然也水漲船高,但多數乘客寧愿選擇相對便捷價廉的“摩的”出行。
在經濟不算太發達的鎮區,駕駛摩托車自用出行更為便利。在橫瀝恒泉鎮的社區老街上,多數住宅前都停靠著摩托車。在這里經營云吞店的小陳說,離老街幾十米有公交站臺,但是因為候車時間挺長的,沒車的鄰居們都愿意開摩托車外出。
部分鎮政府本身對治摩的工作力度也悄然消減。近年來,盡管市主要領導對治摩工作均有批示,市治摩辦每年都會出臺治摩整治方案,但一些鎮區對治摩工作有所放松,力度也不復以往,這項社會治理的整體工程往往演變為查扣非法摩托車的單一行動,治摩工作后勁不足。
如今在不少鎮區,摩托車隨意掉頭、轉彎、逆行、超載、闖紅燈、不按規定車道行駛的交通違法現象仍然很常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和2014年涉及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有所上升,飛車搶奪特別是在鎮區仍然高發,不少鎮街反映,非法摩托車不斷流入東莞。
4
源頭破解治摩難題
7月1日前東莞將擴大各鎮街禁摩區域,這被視作東莞重燃治摩戰火的重要信號。另外,最受人詬病的跨鎮公交問題也已正在解決,全市跨鎮公交資源整合工作將于2016年初基本完成。
今年3月31日,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就治摩作出指示:治摩工作是長期的戰略任務,要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下去。今年4月8日,東莞在石龍鎮召開2015年治摩工作現場會,稱今年7月1日前東莞將擴大各鎮街禁摩區域,這被視作東莞重燃治摩戰火的重要信號。
上述現場會透露,今年的治摩工作重點在于深入治理流入源頭、嚴厲打擊“飛搶”犯罪、嚴格落實執法責任、深入開展宣傳教育,使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違法行為進一步減少,涉摩涉電交通事故和飛車搶奪案件發案數進一步下降,道路交通環境和社會治安環境進一步改善,以進一步鞏固“治摩”成效。
但如果未能解決摩托車存在的流入來源問題,整治行動往往只能讓執法人員疲于奔命。以查處無牌無證、假牌假證摩托車這項工作來說,東莞每年要銷毀這類摩托車八九萬臺,但記者了解到,來自潮汕、惠州、廣州新塘,甚至是廣西湖南等地的摩托車仍源源不斷流入東莞,購買者多數是“摩的”司機。這類摩托車一輛也就賣1000元左右,違法成本較低,形成了打不勝打的被動局面。
針對這一現狀,東莞治摩辦決定今年多管齊下打擊涉摩源頭性違法犯罪。從市公安局刑警、交警、治安、經偵支隊抽調業務骨干,組建工作專班,充實打擊力量;由市公安局法制科等相關部門根據現行法律法規,專門制定執法工作指引,以提升打擊處理率,增強整治效果等。
由于2003年開始東莞在全市范圍禁止摩托車入戶,因此到2016年,東莞本市號牌的摩托車將全部達到報廢期限,這也有可能導致更多非法摩托車流入。從根本上治理摩托車的希望被寄托在公交系統的完善上。正如一位匿名網友在陽光網發表的評論所說,只有完善公交系統,建設好地鐵等,讓市民出行真的得到了實惠和方便,那么就算政府不禁摩托車,市民都會自動放棄。
此前,東莞市通過政府引導民營資本加大投入,許多鎮區的公交系統由私營企業承包,公交服務因為企業的逐利需求而犧牲了公益屬性。如何解決好公交運營過度市場化、公交經營集約化程度低、公交服務水平不高等現狀,已被政府提上議事日程。2013年底正式實施《東莞市公交運營體制改革框架方案》,通過開展中心城區、水鄉片區以及跨鎮公交改革試點工作,探索適合東莞市公交運營體制模式,從而正式拉開了東莞市公交體制改革大幕。
最受人詬病的跨鎮公交的問題也已正在解決。以原有鎮內公交經營權于2014年6月30日統一到期為契機,東莞鎮域公交改革率先在水鄉片區走出了第一步。新成立的東莞市水鄉新城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整合了中堂鎮、望牛墩鎮、麻涌鎮、洪梅鎮、道滘鎮5鎮公交資源。新城公汽開通了20條水鄉區域公交線路,共投放公交運力211輛。2014年7月至11月,水鄉公交線路總客流量已超過700萬人次,較原水鄉5鎮鎮內公汽2013年同期客流量增長約9%。
厚街、長安、石龍等鎮也在2014年下半年啟動了公交改革,將鎮內民營公交收歸國有或者集體企業經營,重新調整了公交運行線路和站點。例如,厚街此次公交改革不僅考慮偏遠地區居民出行,還增加小區、醫院、學校、地鐵站、交通中轉樞紐等重要地點的公交路線、站點設置,提高了工業園區的公交覆蓋面,并加強對司乘人員的培訓與約束。按照規劃,全市跨鎮公交資源整合工作將于2016年初基本完成。
一項公共政策的出臺,如何兼顧不同階層人群的利益公平,如何保障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出行需求,治摩10年路漫漫其修遠兮,東莞仍在上下求索。
1
毅然告別摩托車
起始于2006年并延續至今的禁摩風暴被官方稱為“斷腿”行動,要“斷”的是摩托車,即“雙搶”者之“腿”。但東莞治摩并非“突發奇想”,早在1998年,中心城區就停止發放摩托車牌照,2003年全市范圍禁止摩托車入戶。
2006年,東莞毅然推行治摩令。當年6月,市政府發布公告,禁止異地號牌摩托車在東莞(國道、省道除外)行駛。2007年8月15日起,禁止電動自行車上路行駛。對于本地摩托車,東莞則采用了分步實施的辦法:2007年9月1日起,市區環城路范圍內分區域、分時段限制摩托車通行;2009年1月1日起,市區環城路范圍內全天禁止摩托車通行。各鎮參照市區做法,在鎮中心區劃出部分道路,從2007年9月1日起全天候或者分時段禁止摩托車通行。
東莞治摩并非“突發奇想”,早在1998年,中心城區就停止發放摩托車牌照,2003年全市范圍禁止摩托車入戶。但截至2006年7月底,東莞本地號牌摩托車仍近70萬輛,長期在莞通行、營運的異地摩托車不低于30萬輛。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歷經30年疾馳的東莞已聲名顯赫,但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卻成了“老大難”問題。有媒體統計,當時東莞八成以上的女性都有被硬搶或飛搶的經歷。“2004年底我來東莞,當時單位有一名文弱的女同事,平均一個星期就要被搶一次;還有一個1米85又高又壯的男同事竟然也被搶過。2006年,一個同事被飛搶的摩托車拽倒在地拖了10幾米,大腿整片擦傷,住了10幾天醫院。”在莞工作已經10年的阿華回憶,當時大家都有籠罩在摩托車飛搶的陰影。
2006年,在剛剛履新的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的帶領下,東莞開始了鐵腕治安治理的運動。“如果不治摩,東莞社會治安好轉便是一句空話。”劉志庚這樣分析,“此前,東莞治安最大的問題就是‘兩搶(搶劫、搶奪)’,而實施‘兩搶’主要是依靠摩托車。所以要想治安得到好轉,我們必須要走治摩這一步。”
這樣的判斷來自下面幾組數據:摩托車被作為搶奪、搶劫等違法犯罪工具,所涉及的刑事案件連續多年占案件總數的30%以上;涉及摩托車的交通事故一直居高不下,2001至2005年占交通事故總數60%以上,每年造成近500人死亡,數千人受傷。起始于2006年并延續至今的禁摩風暴被官方稱為“斷腿”行動,要“斷”的是摩托車,即“雙搶”者之“腿”。而100多萬輛摩托車的背后,也是眾多市民的出行和生計問題。
治摩成了考驗東莞執政能力的難題。2006年下半年,劉志庚在一次全市干部大會上說,“整治異地摩托車只是一次小小的考驗,更大的考驗在于對本地摩托車的整治。前后我們留了一年的緩沖期,這一年主要用來完善公共交通,第二個要解決就業。”
2007年上半年,東莞先后出臺了多個禁摩配套政策,包括“摩托車提前報廢或遷出實施補償”、“摩的司機轉業資助補助方案”及“摩的司機考取小車牌照補助”等。治摩成了市鎮兩級名符其實的“一把手”工程,劉志庚親自走上路面對市民進行“公勸”,市鎮兩級財政共投入5.8億元幫扶摩的司機轉型就業,1.8億元有償回收提前報廢摩托車。全市共有36874名“摩的”司機主動領取補貼轉型就業,11萬人提前將摩托車報廢或遷出。
2
后摩托車時代的正反面
如今東莞絕大多數對治摩的反對聲音,其實并非指向整治摩托車本身,而是指向治摩后公交、道路規劃等政府公共服務相對滯后給生活帶來的不便。
如今東莞全市登記在冊的摩托車保有量從2006年底的70萬輛,到目前的74958輛,銳減90%。2014年,涉及摩托車的交通事故1186宗,死亡人數127人,占事故總宗數和死亡總人數的比例,由治摩前的60%以上下降到25%左右。
涉摩托車的“兩搶”案件,在治摩后5年連續下降。記者了解到,東莞全市公安機關從2013年開始推行“如實立案”,改變立案數與破案率掛鉤的傳統考評方式,基層在實際工作中改變了以往對小微案件該立不立的情況,因此東莞的案件數量近兩年來有較大增長,單純近兩年的“兩搶”數據并不具有可比性。
但大多數東莞市民對治安的直接感受驗證了治摩對城市治安好轉的推動,飛車“兩搶”案從之前的居高不下到目前的零星發生。“現在感覺安全很多了,一個人在城區走沒什么問題。”白領王小姐曾因被飛車搶奪很長時間不敢一個人走在路上,出門都不敢背包。治摩后,她和東莞的女性市民用上了漂亮的挎包。
與治摩對治安的改善贏得市民普遍好感相比,早已嵌入城市生活各個縫隙的摩托車突然消失,造成對個體乃至一些行業的影響,則一直存在各種反思聲音。
史先生是某民營快遞公司承包南城白馬片區的負責人,2009年市區禁摩后,他和員工先是改騎三輪自行車收派件,2011年他添置了小面包車,向客戶收取的快遞費用也漲價了,并取消了此前給大客戶的優惠政策。史先生說,快遞費上漲的原因還包括人力成本增加等,但治摩后用車成本及油費的增加也是重要原因。
萬江蟹地市場,來自石碣的50多歲菜農黎叔騎著摩托車載著自己種的菜心來這里批發售賣,早上不到4點他就出來了,要在天亮前就趕回去。有些菜農遠在中堂、望牛墩等地,為了節約成本,只好踩著人力三輪車慢慢騎過來,如果雇小四輪面包車,一個月得多花1000多元的雇車費。
東莞石龍鎮與惠州市石灣鎮一水之隔,石龍數萬市民的菜籃子都得依靠周邊鎮區供應。禁摩后,石灣的菜農曾被擋在城外,一度釀成堵橋事件。此后,石龍在石灣大橋出口處設置了一個臨時市場讓石灣菜農在此交易,但上漲的菜價還是一度引發了石龍當地人的不滿。
2008年,《東莞市公務摩托車通行證發放辦法》實施,允許供水、供電、燃氣、電信以及郵政報刊等事關民生,且不以贏利為目的部門可以申領公務摩托車通行證,憑公務摩托車通行證可以照常在東莞中心市區行駛。而像史先生這樣的民營快遞公司摩托車、黎叔這樣的運菜摩托車等,被界定為商業贏利性質,并沒有被列入其中。即使是被列入公務摩托車范疇的送報車,也稱通行證辦理中遇到不少現實困難。
在東莞本地論壇陽光網上,反對禁摩的網友多表示,禁摩之后剛需人群的出行需求并未得到很好解決。東莞陽光網上,關于對公交的投訴一直居高不下,東莞公交的準點率低、布點布線不合理、司乘人員態度差、公交票價過高、違規上下客等眾多方面仍遭到市民詬病。網友“王億二”說:“對于買不起車的人,出行只能坐公交,但是公交費用貴、不準時、耗時、收班早,嚴重影響到出行。”
作為治摩后替代摩托車的自行車出行,也被吐槽不方便。東莞專用自行車道比較缺乏,多年來未建成公共自行車系統,近年來每年東莞市“兩會”期間,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完善自行車道建設的建議。市政協委員袁世豪說,目前,東莞市不少交通道路沒有設置自行車道,導致自行車與機動車搶道的現象非常普遍,不僅使道路通行緩慢,而且很容易發生事故。對已建成的自行車道,他覺得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市區在一些人行道上設置自行車道,因為無人管理,機動車停放、占道經營、堆放雜物,使自行車道無法使用。此外,在人行道上設置自行車道,又容易發生自行車和行人搶道的情況,給行人的安全帶來隱患。
由此不難看出,如今東莞絕大多數對治摩的反對聲音,其實并非指向整治摩托車本身,而是指向治摩后公交、道路規劃等政府公共服務相對滯后給生活帶來的不便。
3
鎮區治摩力度悄然消減
大部分鎮只是以鎮政府為中心的一條或者附近兩三條路。2012年以來,多數鎮區仍維持著當時的禁摩區域格局,東莞全市僅有塘廈鎮擴大了禁摩區域。
與城區轟轟烈烈的禁摩“風暴”相比,鎮區的治摩之路顯得溫和卻更漫長。
2007年9月1日起,除了橋頭、清溪、東坑、高埗等9個鎮的禁摩區為個別道路路段之外,各鎮在鎮中心區劃出部分道路,從全天候或者分時段禁止摩托車通行,但除了鳳崗鎮實施全鎮禁摩外,其他鎮區僅劃定部分禁摩區域。東莞市治摩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部分鎮只是以鎮政府為中心的一條或者附近兩三條路。2012年以來,多數鎮區仍維持著當時的禁摩區域格局,東莞全市僅有塘廈鎮擴大了禁摩區域。
這位工作人員坦言,當時考慮到在鎮區完全禁摩并不現實。比如企石鎮由T字型的外圍道路包裹,中間是一條主干道和三條輔路組成的豐字形,禁了主干道其他道路就無法連通。又比如橋頭鎮,就是由鎮政府門前以及右轉T形兩條主干道形成,而謝崗鎮更是只有一條主干道。由于鎮區本身的地形特點以及經濟發展需要,10年來東莞的多數鎮區并未完全實施禁摩。
治摩后鎮區市民出行需求也一直拖而未決,表現得比城區更為明顯。
4月中旬一個工作日上午7點半,厚街中心小學門前,一些學生坐在家長駕駛的摩托車后座來上學。小學所在的東風路是厚街鎮的禁摩區域,但在這附近,時常能見到騎摩托車買菜、送孩子的市民。厚街居民蔣先生告訴記者,雖然厚街各自然村已經開通了公交車,但一般只有一個站臺,如果設在村頭,村尾的居民可能要走上半個小時坐車,再加上候車時間長,等幾十分鐘一個小時也是家常便飯。所以通常寧愿選擇開摩托車甚至坐摩的出行也不愿坐公交車。
公交車不能盡如人意,這就給了“摩的”生存的空間。厚街鎮的商業中心康樂南路是這個鎮最繁華的商業區,路邊的那些三三兩兩聚集的“摩的”一眼可辨,它們都支著印有廣告的遮陽傘、將后座用織布包裹成“軟座”,司機皮膚黝黑。在厚街、虎門、長安等經濟發達鎮街,幾乎隨處可見搭客的車輛。而在水鄉片區部分鎮街的車站、醫院和商場等門口,“摩的”搭客的情況也很常見。
2007年開始,東莞市政府在各鎮先后投放了3000多輛“公共的士”,也就是俗稱的“黃的”,起步價僅為6元。但包括“黃的”在內的出租車車少難打,司機公然不打表加價更是成為難以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摩的”的起步價是5元,司機視路途的遠近再另外加錢。治摩后“摩的”的價格雖然也水漲船高,但多數乘客寧愿選擇相對便捷價廉的“摩的”出行。
在經濟不算太發達的鎮區,駕駛摩托車自用出行更為便利。在橫瀝恒泉鎮的社區老街上,多數住宅前都停靠著摩托車。在這里經營云吞店的小陳說,離老街幾十米有公交站臺,但是因為候車時間挺長的,沒車的鄰居們都愿意開摩托車外出。
部分鎮政府本身對治摩的工作力度也悄然消減。近年來,盡管市主要領導對治摩工作均有批示,市治摩辦每年都會出臺治摩整治方案,但一些鎮區對治摩工作有所放松,力度也不復以往,這項社會治理的整體工程往往演變為查扣非法摩托車的單一行動,治摩工作后勁不足。
如今在不少鎮區,摩托車隨意掉頭、轉彎、逆行、超載、闖紅燈、不按規定車道行駛的交通違法現象仍然很常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和2014年涉及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有所上升,飛車搶奪特別是在鎮區仍然高發,不少鎮街反映,非法摩托車不斷流入東莞。
4
源頭破解治摩難題
7月1日前東莞將擴大各鎮街禁摩區域,這被視作東莞重燃治摩戰火的重要信號。另外,最受人詬病的跨鎮公交問題也已正在解決,全市跨鎮公交資源整合工作將于2016年初基本完成。
今年3月31日,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就治摩作出指示:治摩工作是長期的戰略任務,要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下去。今年4月8日,東莞在石龍鎮召開2015年治摩工作現場會,稱今年7月1日前東莞將擴大各鎮街禁摩區域,這被視作東莞重燃治摩戰火的重要信號。
上述現場會透露,今年的治摩工作重點在于深入治理流入源頭、嚴厲打擊“飛搶”犯罪、嚴格落實執法責任、深入開展宣傳教育,使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違法行為進一步減少,涉摩涉電交通事故和飛車搶奪案件發案數進一步下降,道路交通環境和社會治安環境進一步改善,以進一步鞏固“治摩”成效。
但如果未能解決摩托車存在的流入來源問題,整治行動往往只能讓執法人員疲于奔命。以查處無牌無證、假牌假證摩托車這項工作來說,東莞每年要銷毀這類摩托車八九萬臺,但記者了解到,來自潮汕、惠州、廣州新塘,甚至是廣西湖南等地的摩托車仍源源不斷流入東莞,購買者多數是“摩的”司機。這類摩托車一輛也就賣1000元左右,違法成本較低,形成了打不勝打的被動局面。
針對這一現狀,東莞治摩辦決定今年多管齊下打擊涉摩源頭性違法犯罪。從市公安局刑警、交警、治安、經偵支隊抽調業務骨干,組建工作專班,充實打擊力量;由市公安局法制科等相關部門根據現行法律法規,專門制定執法工作指引,以提升打擊處理率,增強整治效果等。
由于2003年開始東莞在全市范圍禁止摩托車入戶,因此到2016年,東莞本市號牌的摩托車將全部達到報廢期限,這也有可能導致更多非法摩托車流入。從根本上治理摩托車的希望被寄托在公交系統的完善上。正如一位匿名網友在陽光網發表的評論所說,只有完善公交系統,建設好地鐵等,讓市民出行真的得到了實惠和方便,那么就算政府不禁摩托車,市民都會自動放棄。
此前,東莞市通過政府引導民營資本加大投入,許多鎮區的公交系統由私營企業承包,公交服務因為企業的逐利需求而犧牲了公益屬性。如何解決好公交運營過度市場化、公交經營集約化程度低、公交服務水平不高等現狀,已被政府提上議事日程。2013年底正式實施《東莞市公交運營體制改革框架方案》,通過開展中心城區、水鄉片區以及跨鎮公交改革試點工作,探索適合東莞市公交運營體制模式,從而正式拉開了東莞市公交體制改革大幕。
最受人詬病的跨鎮公交的問題也已正在解決。以原有鎮內公交經營權于2014年6月30日統一到期為契機,東莞鎮域公交改革率先在水鄉片區走出了第一步。新成立的東莞市水鄉新城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整合了中堂鎮、望牛墩鎮、麻涌鎮、洪梅鎮、道滘鎮5鎮公交資源。新城公汽開通了20條水鄉區域公交線路,共投放公交運力211輛。2014年7月至11月,水鄉公交線路總客流量已超過700萬人次,較原水鄉5鎮鎮內公汽2013年同期客流量增長約9%。
厚街、長安、石龍等鎮也在2014年下半年啟動了公交改革,將鎮內民營公交收歸國有或者集體企業經營,重新調整了公交運行線路和站點。例如,厚街此次公交改革不僅考慮偏遠地區居民出行,還增加小區、醫院、學校、地鐵站、交通中轉樞紐等重要地點的公交路線、站點設置,提高了工業園區的公交覆蓋面,并加強對司乘人員的培訓與約束。按照規劃,全市跨鎮公交資源整合工作將于2016年初基本完成。
一項公共政策的出臺,如何兼顧不同階層人群的利益公平,如何保障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出行需求,治摩10年路漫漫其修遠兮,東莞仍在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