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潔每天都騎這輛摩托車去賣魚。
19年前丈夫去世,留下3個年幼的孩子。面對家庭變故,江城區埠場鎮山外東村的朱宏潔始終面帶微笑,每日風雨無阻騎40多公里路“趕場子”賣魚,將兒女撫養成人。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起家中是否有需要幫忙的地方,朱宏潔只希望把破舊不堪的謀生工具——摩托車更換掉。
近日,記者與“圓夢有我”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來到朱宏潔家。3層樓高的老屋還是丈夫在世時蓋的,如今只剩50歲的朱宏潔一個人住,顯得空蕩冷清。老屋墻壁上還貼著許多獎狀,轉眼間3個兒女皆長大成人:大女兒嫁去北慣鎮定居,老二在一所本科大學讀大四,而小兒子參軍后,因表現優秀被推薦留在部隊。
時間已過中午,朱宏潔騎著一輛摩托車從外面趕回家,顧不得做飯,便匆忙跑到樓頂將晾曬的小魚干攏成一堆,用手挑出其中的雜物。“早上剛去捕魚者那買了魚拿去市場賣,這些小魚干留點自己吃,剩下的下午拿去賣。”在朱宏潔的日程安排里,幾乎沒有好好坐下來吃過一頓安穩飯,“習慣了,三餐當一餐吃是常有的事。”她笑著說。
1996年,丈夫在外出勞作時意外去世,為了養活兒女,朱宏潔的生活多年如一日:早晨5時出發,去捕魚者處收購魚,再騎車帶著百余斤魚蝦去市場賣,如此往復……從山外東村騎到牛圩或金雞市場,少說也得1個小時車程,朱宏潔每天來回好幾趟,一騎就是20多年。如今路途還算好走,早些年村里路面坑洼時,朱宏潔要騎著自行車往返,路上被雨淋過、摔過、暴曬過,過程艱辛,難以想象。
談起這些經歷,朱宏潔總是擺擺手形容得云淡風輕,生活困苦沒有讓她變得消沉,反而更加自強不息。去年暑假,二兒子回家看到母親突然冒出來的白發,淚水不禁模糊了雙眼,“兒子懂得心疼我,我就覺得這么多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朱宏潔欣慰地說道。
生活在繼續,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不能倒。記者留意到,朱宏潔賴以謀生的工具——摩托車已經破舊不堪,坐墊爛了好幾處,整個車身布滿鐵銹,經常打不著火,僅剩的一個后視鏡鏡片還是破碎的。
一輛摩托車最便宜也得幾千元,得賣多少斤魚才賺得回來?一想到這,朱宏潔就選擇將就著騎下去。“這摩托車是當年親戚送我的,當時就已經接近報廢狀態了,我騎了7年時間。”朱宏潔希望家中能有一輛新的摩托車,好讓她可以更安全地騎車去勞作,為改善家庭生活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