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冬日的陽光刺破云層,暖意鋪滿大地。10多輛重型摩托呼嘯穿過椒江二橋,江面上回蕩著發動機高亢的咆哮聲。
這是一群“年輕人”,他們熱愛漂泊,追逐自由,渴望把摩托開到天上去。這是一群“大男孩”,他們玩興不減,出手闊綽,舍得花費二三十萬買一輛摩托。
這種摩托,尤以哈雷居多而且最為搶眼。近年來,哈雷同服飾、家居等一起,作為“復古”的一股勢力在國內掀起風潮,而哈雷文化也受到越來越多中國中產人士的追捧。
在臺州,也有100多位精英階層狂熱地追逐著哈雷。
歷史
享受呼嘯的快感
讓壓力見鬼去吧
1902年,在威斯康星州米爾沃基市郊的一個汽車庫里,哈雷和戴維森兄弟以一種法國摩托為基礎,手工“攢”出來自己的第一輛摩托車。第二年,他們就去注冊了“哈雷-戴維森摩托車公司”。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哈雷摩托伴隨著一代代年輕人成長,老去,成為美國一個真正的奇跡。
哈雷的成就,固然有它的經營者善于抓住商機,不斷進取的一面,更深層次的,是經過百年的歲月滄桑后沉淀出來的內涵。只要在路上,哈雷摩托還有哈雷摩托上面的人,都會吸引周圍所有人的目光;車手們也在他人的注視下展現著他們的奔放、張揚和對自由的追趕。
20世紀60年代的“嬉皮士”,如同一群在社會生活中左沖右突的困獸,但他們最終在哈雷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那種純金屬的堅硬質地,炫目的色彩,大排量、大油門所帶來的轟響,甚至燙人的排氣管,都讓他們瘋狂。為了與狂熱、叛逆、不羈的風格相配,他們從此穿上印有哈雷標志的外套、破了邊的牛仔褲和粗獷的皮靴,顛覆了時尚界,也給社會帶來沖擊和震撼。
20世紀80年代后的美國,“嬉皮士”們早已不見蹤影。但哈雷迷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
哈雷也在不知不覺中,由叛逆群落向主流社會滲透。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白領人士面臨日益增大的心理壓力,他們越來越渴望有一種可以釋放和解脫的方式。這時,哈雷成了他們揮灑激情的載體。扔掉西裝革履,穿一身“哈雷服”呼嘯而過,如同縱馬馳騁,真切地觸摸大自然的靈魂,遠比坐在密閉的轎車中過癮,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那些開著法拉利的豪車車主,會為一輛摩托車而瘋狂。
身份的象征
加大的厚重車輪、別具一格的造型、锃亮的金屬外殼……動輒數十萬的哈雷,天生便不與普通的“代步工具”為伍,比它的實用功能更為人所稱道的,是它的象征性。“哈雷可謂是一件重金屬藝術品。車身夠長夠大,很多部件由鋼鐵打造,傳統五金手工藝隨處可見。那種融入設計、制造和使用里的風格,是技術規格和數據無法描述的。”臺州市摩托車運動協會會長謝勝榮告訴記者。
哈雷發燒友戴瀛波坦言,中國的哈雷擁有者屬于中產階層或之上。而在它的家鄉美國,哈雷也是中產階層才能擁有的坐騎,換言之,擁有哈雷本身便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據介紹,2005年,哈雷在上海成立辦事處,正式進入中國內地,目前指定授權的經銷商網點分布在北京、上海、青島、溫州、大連、成都、蘇州、武漢、唐山和重慶等十多個城市。
謝勝榮透露,臺州目前的哈雷車主有100多名,這些人都屬于社會精英階層,多數都是老板。
“大男孩”的玩具
謝勝榮是“大男孩”中最年長的一個,今年已經65歲了。
謝勝榮告訴記者,哈雷其實是男人的夢想,但昂貴的價格已經很自然地把這個圈子固定了。“年輕人喜歡,但是沒錢,只有那些有錢有閑還喜歡摩托的,才會喜歡玩哈雷。也就是說,哈雷是中年男人的玩意。”
據謝勝榮介紹,協會里玩哈雷的人,多數都在40多歲,30歲以下的基本沒有。
趙純滿今年34歲,玩哈雷已經有些年頭,他經常一個人騎著哈雷去很遠的地方。他告訴記者,“戴上頭盔,很難將我們跟年輕人分辨出來,但摘下頭盔,你可能會驚訝,原來,這不是一個帥小伙啊。”他還表示,玩哈雷是養心境的一種方式,可以讓人保持年輕的狀態。
哈雷精神的勝利
一直以來,玩摩托的人,已被人們偏見地認為,這是一群拿自己生命揮霍的人。他們追求速度的同時,也對他人的安全造成威脅。
而記者一路跟隨這幫玩哈雷的“大男孩”,發現他們已經相當“成熟”。
在路上,他們由會長謝勝榮帶隊,其他人并作兩排跟在后面,直排的發動機高亢激昂,意外又必然地收到路人的注目禮。
謝勝榮表示,哈雷昂貴的價格加上人群成分的特殊,讓這批車友身上有著與一般“飛車黨”迥異的氣質,最大的區別便是“自律”與“文化”。所以,他們這些人很少在路上“飆車”。
趙純滿告訴記者,我們每次騎行在路上,對待新人,我們都會讓他們在隊伍中間,而經驗豐富的則安排在隊伍前面和最后。最前面和最后面的人,都配有對講機。“一旦前方或者后方出現狀況,我們整個隊伍都會知道。”
此外,他們隊伍中經常會有人去做一些獻血等公益事情,履行哈雷的精神,擔起社會責任。
玩家
謝勝榮 65歲 臺州最早玩摩托的人之一
我的生活就是摩托和路上
第一眼看見謝勝榮的時候,他戴著頭盔和口罩,通過聲音和他的穿著,我判斷他應該有40歲。
他十根手指頭帶著9個骷髏戒指,脖子上掛著一根銀白色的項鏈(據說有一斤重)。他一襲皮衣,衣服上全是非主流才應該有的圖案。
我心里想,這個男人有點“黑社會”啊。
然而,當他摘下頭盔和口罩和我握手的時候,我驚呆了。他笑容滿面地看著我,滿臉的絡腮胡子也因為面部笑容,微微顫動著。他的頭發也已經斑白,完全是我的爺爺輩。但是剛才,就是他騎著一輛碩大的摩托停在我的身邊呀。
和他聊天才知道,他已經65歲了。
謝勝榮或許是臺州最早玩摩托的那批人,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謝勝榮以前是個軍人,對機械特別偏愛,看到機械的東西,就想把它拆開看看。
2000-2002年,他連續3年每年一次騎著摩托去銀川,一路上風塵仆仆,同時逍遙自在。2003年騎去青島,去年又騎去麗江。這些年,他因騎摩托上高速被交警處罰過,也因進沙漠,摩托陷在沙漠里。有時候找不到路,好幾天云里霧里,有時候車子壞在半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
謝勝榮說,所有的苦,現在都不記得了,他記得的是,他曾經和誰一起,渡過了什么難關,去過了什么地方,走過了什么最艱難的路。
孫云軍 34歲 一有時間就和哈雷為伴
玩哈雷骨折兩次仍擋不住熱愛
孫云軍和哈雷的故事,想起來有些勵志。
今年34歲的孫云軍還在讀中學的時候,有一天,他在馬路邊看見一輛重型摩托車呼嘯而過,發動機的聲音讓他亢奮。
這是一種他從沒見過的摩托,造型是那么酷,速度是那么快。他默默在心里告訴自己,長大后,他一定也要騎上這樣的摩托車。
幾年前,他的愿望實現了,他擁有了自己的哈雷。從此愛不釋手,一有時間就和哈雷為伴。
在練習哈雷的過程中,孫云軍受過兩次傷,一次左腿骨折,一次右腳腳踝粉碎性骨折。孫云軍告訴記者,母親因為此事傷心不已,命令他不許再玩哈雷,甚至用鎖鏈將他的哈雷鎖起來。
大概好了傷疤忘了疼說的就是他這類人,痊愈后,他又騎上他的哈雷,只不過,他開始注重學習,保護自己。
孫云軍說:“前兩次受傷,都是防護不夠、了解不夠,而現在,他在了解坐騎和保護自己方面下足了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