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和經驗告訴我們,一刀切是萬萬不可取的...題目里的電動車、電動三輪車,包括現在的“老頭快樂盒”(老年代步車)都可以統稱為低速電動車,其實很多人并不清楚這個產業的現狀。
低速電動車在無任何補貼的前提下,完全以市場為導向,達到年銷量百萬級的規模,甚至一度超過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的新能源汽車,按照每輛1萬-3萬元的價格計算,這是個千億產值的行業,已成一些地市的支柱產業。支持者認為,低速電動車是市場導向實施供給側改革的典型產品;而反對者則將其斥為地方政府縱容下的違規畸形發展。
低廉的價格是低速電動車年銷百萬輛的根源,卻也是安全堪憂、遭到質疑的原罪。
隨著近年“升級一批、規范一批、淘汰一批”的國家監管思路定調,低速電動車處于行業變革的十字路口:“升級一批”前往汽車制造的方向明確,部分頭部企業正在向上轉型,但這條路注定艱難;“規范一批”卻無依據可言,國標尚未出臺,一眾中小企業則選擇退回到三輪、兩輪,或者將現有的低速電動車賣到更難監管的鄉鎮地區;“淘汰一批”則導致小企業直接出局。
從業者們期待難產數年的低速電動車國家標準早日出臺,給自家產品一個說法,而不是被各地交警時時喊打,賣車賣得朝不保夕。
自從2016年10月低速電動車國標立項以來,每年都傳出國標即將出臺的消息,“狼來了”好幾次,至今仍然懸而未決,最新的《四輪低速電動汽車技術條件》制定完成年限是2021年。
“低速電動車的標準如何制定,可能是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最復雜、最困難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技術上并不復雜,難點在于利益的博弈,特別是涉及地方政府的利益。
這應該就是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吧!
建議題主有空多到鄉下走走看看,去瞧瞧另一面的中國人是什么樣的生存狀態。
這么說吧,找一張正版的中國地圖,以安徽阜陽為界畫一條南北垂線,垂線以西,就是電動車的天下,尤其是電動三輪車。
總之,電動車承受了太多不該承受的任務,走了太多不該走的路,也釀成了無數個本不該發生的人間慘劇,可這就是鄉下最真實的生活,物盡其用,能省則省。
不過,交規是一定要有的,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隨著機動車越來越普及,出行安全事關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只是凡事都要有個過程,翻用毛教員的話來說,咱們可以用城市包圍農村的辦法,一點點的將電動車徹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