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市場并未全部復蘇,然而,似乎早已“殺氣騰騰”。
歷經死亡2、3月,整個電動車行業都寄希望能從4月開始,清庫存、提銷量、完任務。于是乎,各大品牌為爭奪僅有的市場份額,在全國各地上演了一出出游擊戰、殲滅戰,你方還未唱罷,我方早已精準打擊。
特別是面對即將來臨的5月假期,更是讓大伙充滿希望,又無限焦慮。
面對剛剛復蘇的市場,各大品牌都想以最快速度搶的先機,然而,僧多肉少的當下,一場以“價格戰”為主要戰法的“大廝殺”已經開始。
部分參戰方甚至喊出,“賺不賺錢無所謂,只要能賣車”的口號,可見當下整個市場對于“出貨”是多么的迫切與渴求。
群魔亂舞 價格只有更低 沒有最低
自疫情緩和以來,各大品牌為搶得“疫后市場頭籌”,各殺手锏層出不窮。其中最為犀利和常見的當屬“價格大戰”。
什么599元、699元,甚至連小力鷹都可做到1099元,真可謂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而這些手段的參與無非是“賣貨清庫存,回籠資金”。
畢竟歷經兩個多月的“市場饑餓”,各大市場主體,早已無計可施,而價格大戰這類“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手法,雖然大家都不想用,但卻最具療效。
就當下各大企業公布的相應終端促銷政策而言,針對今年的市場爭奪,此時零星的渠道政策,極有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畢竟就目前而言,市場并未完全恢復。
而待市場逐步走向常態之后,各大企業極有可能還會會出臺更具“殺傷力”的促銷方法,而待到那時,將是真正的“血雨腥風”。
避免“沒被疫情打到,卻被自己整垮的”慘劇
眾所周知,降價促銷盤活市場和提升銷量占比其效果肯定明顯。然而,他對企業和終端自身的殺傷也不容小覷。
當下整個行業本就充滿不確定性,一些規模較小,實力較弱,抗風險能力較差的行業主體,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好不容易扛過。然而,由于病急亂投醫,急切的想在短時間內獲得市場份額以及回籠資金,而忽略了和忽視了企業自身所具有的“參戰實力”盲目跟隨。最后有可能會出現“沒被疫情打到,卻被自己整垮”的慘劇,那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建議那些非規模性的企業,在面對當下市場時,一定要“重新出發,考慮實際”,因為“以弱勝強案例雖不少,但是方法一定要得當”!
歷經慘淡的第一季度,大伙爭奪市場的心情都能理解,然而,越是如此,越要理性對待。因為就今年市場而言,面對的不僅僅是疫情這座難攀的高山,還有后國標時代下,各地層出不窮,異常嚴格的管理措施。
所以,如何在要銷量的同時,保住不被洗牌的命運,是各大品牌都需要慎重考慮的戰略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