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過電動車的朋友都知道,電動車后輪轂其實就是一個電機,它不像摩托車一樣整個驅動系統是獨立出來的。那么問題來了,中置電機為何不能成為兩輪電動車主流驅動系統?
輪轂電機的結構比較簡單,通常由金屬外殼,轉軸,線圈,磁鋼幾部分組成,生產成本在150-300元之間。而中置電機就比較復雜,除了電機本身外,還有離合器,差速器(變速裝置),飛輪,傳動鏈條等結構。一套優質的中置電機成本至少千元以上,而主流的電動車零售價才3000元左右。
由于輪轂電機省去了傳動結構,它在低速(60km/h)以下的電能轉化效率和驅動性能要比中置電機強。同樣的電池和電量,輪轂電機可以跑得更遠一些。
中置電機的由于結構復雜,容易出現機械故障,需要定期進行維護和保養。而輪轂電機不用,只需要做好電機的密閉性就好了,低速行駛狀態下就很耐用。
為什么有些電動車還是要用中置電機呢?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散熱”。電機在高速旋轉的時候,會釋放大量的熱量,輪轂電機外面包裹的是輪胎,輪胎受熱膨脹就會發生爆胎。而中置電機就不一樣了,因為是獨立的動力結構,一般放置在車子底盤或側掛在尾部,通風條件和散熱性都比輪轂電機要好。因此,中置電機更適合高速行駛!
但是隨著液冷技術進步,將電機內部注滿了冷卻液(比如:綠源的液冷電機)。輪轂電機的散熱性得到大大提升,改變了依靠空氣散熱的結構。即便電機在高速旋轉時,也能保證溫度在正常范圍之內,極大拓展了輪轂電機的應用場景。
未來,電動車輪轂電機還是主流。而中置電機因散熱好,平衡性佳,操控性好等特點,還是有不少玩家青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