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補貼退坡,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放緩,自2019年7月起更是連續5個月下跌。在中國新能源車市放緩之際,歐洲電動車市場在不斷增長。據外媒近日報道,歐洲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銷量,預計在2020年的前9個月將增長35%,增幅高于中國和美國。
德國CAM汽車管理中心最新研究顯示,歐洲的電動車銷量逐年增長,其已經接近中國銷量,遠遠將美國甩在身后。此外,歐洲各大重要汽車市場的電動車銷量呈爆發性增長,今年前11月,荷蘭電動車銷量翻一番(113%),德國增長49%,法國上升36%。
當前,大眾、寶馬、戴姆勒等德國車企巨頭都加大了在電動車領域的投資。按照規劃,大眾到2025年將實現年產200~300萬輛電動汽車;寶馬目標是到2025年新能源車銷量占公司總銷量的15~25%;奔馳則計劃到2022年,所有車型都提供電動款,2025年全球產銷10萬輛,新能源車占比達15%-25%,到2030年,奔馳將有一半以上為新能源汽車。
歐洲電動車銷量增長原因,一方面是各大車企加快了在電動車領域的布局,另一方面則是歐洲各國政府在補貼政策上給予了大力支持。與中國實施補貼退坡政策不同的是,歐洲各國政府正在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扶持。比如,德國政府最近宣布將電動汽車補貼政策延長至2025年底,并將現有的電動汽車補貼額度提升50%,最高達到每輛車6000歐元。德國政府還給予新能源汽車購買者一定時限免車輛稅、免費停車等產業政策支持。法國政府當前則為電動汽車購買者提供6000歐元的補貼,同時還為以二手燃油車換電動新車的買家提供置換獎金。意大利2019年分配6000萬歐元預算用于電動汽車補貼,并且到2020和2021年,這個補貼將提高至7000萬歐元。
“歐洲在電動車領域起步較晚,缺乏電池和其他相應的電動車的配套資源,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因此,歐洲政府和車企會付出更大的努力。”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記者表示,面對歐洲新能源車的補貼促進政策,中國也應該考慮適度增加對新能源車的促進,尤其是在相關領域和市場推廣方面,可以使新能源車有更好的發展的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電池企業已在歐洲建廠,包括寧德時代以及一些韓國的電池企業。分管交通和空間的歐洲委員會副主席馬洛什·塞夫科維奇公開表示,歐洲需要防止自己在技術上過度依賴競爭對手。因此,歐盟已經成立了電池產業聯盟。根據歐盟的計劃,未來只要歐盟企業的車用電池研發涉及到多個歐盟成員國,則成員國相關政府部門將允許對研發資金進行百分之百的補貼。未來,歐盟還可以通過政策鼓勵本土車企使用本土企業生產的電池,刺激本土動力電池制造商成長。
彭博社能源存儲分析師詹姆斯·弗里茨(James Frith)認為,到2025年歐洲有可能會掌握全球11%的電池制造產能,當前他們的產能占比為4%。這意味著歐洲將會奪走中國的一部分市場份額,并且對美國形成直接的挑戰。歐盟希望歐洲可以出現大型電池制造企業,從而為寶馬和大眾等車企供應電池。歐盟委員會預計,到2025年,電池市場的總規模有可能將會達到2500億歐元;屆時將會有至少1000億歐元的電池產品來自歐洲的電池工廠或供應鏈。
對于歐洲市場加碼新能源補貼對中國的啟示,崔東樹指出:“中國政府的雙積分政策本應與新能源車補貼政策銜接起來,共同推動新能源車的發展,但由于受到諸多反對,中國雙積分政策2018年未能順利實施,形成新能源車補貼與雙積分政策的斷檔,尤其是目前新能源車補貼政策退出較快,針對A00級電動車補貼在3月份基本完全停止,導致新能源車的性價比嚴重下降,市場出現嚴重低迷。而雙積分政策又要在2021年才真正的實現交易,因此目前雙積分政策給企業無法帶來任何效益,所以導致補貼政策的推出與雙積分政策的切入與預期相比不夠完美。”崔東樹表示,給予新能源車購買補貼只是產業政策中的一種,也應當給予新能源汽車購買者一定時限免車輛稅、免費停車等產業政策支持。隨著市場化推進,抵稅模式應該考慮更多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