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咱們國內的這個中大排市場,就最近這幾年啊,我們經常講內卷,我們講這個競爭的加劇等等。當然這是一種說法了,那其實換一種角度你來看呢,其實這種現狀的出現,我覺得既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需要我們去深刻的反省,去深入的探討思考的一面。
好的一面呢,就是每一個行業,每一類的產品,我覺得它的生命周期啊,它的整個的行業的發展,包括各個品牌,各個工廠的發展啊,都有這么一個過程,一通混戰。走到后來通路車做不下去了,為什么呢?因為通路車越來越同質化啊,越來越精制化。就是各家品牌的產品其實都差不多了,從產品的外觀造型,到它的功能配置,到它的總體的質量,就均質化,同質化了。
那么通過這三五年的國內的中大排市場的這個演變發展,現在其實也呈現出一種均質化的一個狀態。大家冷靜下來想一下,現在我們國產的所有品牌的中大排,至少對所謂的圈內的資深的人士來講,其實我個人覺得絕大部分的品牌和他們的產品這種均質化的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
排量上來講,基本上從250CC到650CC之間,這個是占主流這些產品。基本上囊括了大家能想到的各個車型,從拉力車到街車到跑車到ADV等等。
從發動機來講,基本上就是單缸和雙缸為主了。四缸現在出來了,但是還沒有普及,我估計四缸以后出來也會走到這個套路里。
從價格來講,從250到650到700就這個區間,價格基本上都是在2萬上下到4萬多就在這個區間,不管哪個品牌,便宜的也便宜不了多少,貴的其實也貴不了多少,那么這個就給大家一種感覺,就其實國產的中大排這幾年發展非常的快,但是也非常快的進入了一個均質化的狀態,你要說哪家的產品好好多少,或者說哪家的產品要差多少,站在宏觀層面其實都差不多。
而且在大家都在談論內卷的這種情況下,其實大家的這種產品的這種均質化的這種現狀越來越明顯,那么我個人覺得這個均質化的這個現象的背后,其實就是一個供應鏈的一個均質化,甚至是同質化。
至少對于燃油摩托車而言,它的幾大件“發動機、車甲、輪胎儀表、燈光”等等,其實這些東西稍微了解這個圈子的朋友,都能夠如數家珍,數出他們的一些供應鏈。
比如說電噴、ABS,無非就是博世、德爾福,還有我們國產的賽福等等;輪胎無非就是倍耐力、正新、騰森等等;剎車無非就是日興、鮑魚、國產的航特等等,我就不一細說了。
就其實現在這個摩托車整車在市場上均質化的這種現象,其實背后隱藏的是供應鏈體系的一個均質化。這個也是為什么剛才我強調,各大家的這種中大排,你要說好的也好不到天上去,差的也不是說差的內部都沒有了哈。
那我從一個從摩托車企業走出來的一個從業者,我也是感覺到現在很多品牌,很多同類型的中大排產品,其實他們的產品的差異更多的是體現在外觀造型的不同,然后加上對這些均質化的這些供應鏈體系的掌控能力不同,反向輸出產品質量,把技術標準的能力不同。在這個維度,他們的產品最后呈現出來的質量差異,把用戶體驗感受就人機工程的這個差異,不足以讓他們有更大的議價能力,這個就是目前國產中大排,整個這個行業的整車廠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如何能夠走出產品的均質化?如何能夠擺脫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或者受制于一些配套的供應鏈體系的反向制約?如何真正的讓整車廠作為一個終端面對消費者這么一個界面?更有話語權,更有掌控力,更有定價權,更有市場影響力?那我覺得這個是當下我們所有做國產中大排的廠家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路走來,從通路車走到中大排,把從同質化競爭到現在的均質化競爭,我想這個是擺在所有做中大排的這些國產品牌工廠的面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今天的這些摩托車整車廠,每一家都實屬不容易,那么要持續的經營下去,要不斷的取得連續的成功,是每一家摩托車整車廠不斷追求的一個目標。
那么有句老話講了,所有的連續的成功都是方法論的勝利。那現在所有做國產中大排的工廠,咱們的方法論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