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摩托車永遠趕不上日本 又該怎么辦?這些年,眼看著中國摩托車日益發展興盛,也眼看著網絡上所謂噴子越來越多、愈演愈烈。尤其是近兩年,幾乎快成為主流。所以,今年新春開始,我就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不是一個億,而是要和噴子開展全方位的辯論,塑造風清氣正的良好行業氛圍。
今年針對這個話題,我已經寫了兩篇文章,分別是《開年語:2018 你準備好了嗎?》以及《摩企要求取消東盟零關稅 該怎么理解?》。第一篇里,我間接表達了希望車迷們用“責人之心責己”的心態看待問題,可惜我發現絕大多數人沒看懂。第二篇里,我說到中國和日本摩托車PK是少年對壯漢,還是有人覺得我在辯解。 既然如此,那我就實話實說了吧:中國摩托車永遠趕不上日本,你準備怎么辦?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判斷,在對國內很多企業領導人的采訪中,他們都或多或少傳遞出這樣一種悲觀。 這種悲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讀: 1、沒有先發優勢,留給中國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世界上任何一個行業,從遵循從暴利到微利的曲線。摩托車的暴利期應該是在上世紀50-70年代。在那個時代,每一次技術進步、每一分研發成本,都會帶來巨額的收入。而日系四大家,就剛好全部趕上了這個時代。他們在那些年的技術投入,也迅速都獲得了回報,研發成本都已經攤銷完成。我們眼下的本田鈴木們,都是靠著歷史的慣性在滾滾前進的巨獸。 而對中國摩企而言,這樣的暴利期已經不存在了。不能做任性的投入,每一次的研發都必須小心謹慎、中規中矩。很多人覺得中國摩企賣的車貴,但即使那樣,為了競爭優勢,同排量的車型比日本車售價也要少30%-40%。這中間還要攤銷研發成本。 最近牛摩網給大家公布了國內250排量摩托車的銷量,平均在一年三四千臺之間,現在消費升級換代快,摩托車新品的生命周期更短,大多在三四年,拉通也不過兩萬臺。真的是很少。公布出來的還是賣的好的,還有很多銷量兩位數的悲劇英雄。 而一款車加發動機的研發投入,如果沒走彎路,大概在三四千萬左右。所以現階段,絕大多數做大排量的摩托車企業,都應該沒有賺錢的。買國產大排量的各位,某種意義上還有來自沉默的小排量用戶的轉移支付。 在暴利期快速發展,形成壟斷性的規模,讓后來的人永遠也追不上,這就是先發優勢。 2、工匠精神,中國人說日本人做 中國人腦袋里,更多是迂回前進的戰略,而日本人的血液里,往往是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基因。在互聯網為代表的第四代產業革命浪潮中,中國人會更有優勢。而在工業制造領域,日本人卻已經做到了極致。 很多人覺得國產質量不如日本,實際上這不是一兩個企業的問題,而是兩個國家工業體系的對抗。 在摩托車領域,這個工業體系我是這樣理解的,它自下而上由三層組成:最下層是呈現給消費者的整車廠,主要進行外形設計、結構設計和零件組裝;中間是各類配套企業,比如做齒輪的、做減震的企業;最上層是各類提供原材料的企業,例如鋼鐵、鋁合金、塑料和橡膠。 這三層結構是一個嚴絲合縫的體系,中間的錯誤可能會累積并放大。我們看到某個車斷頭,其實可能是車架廠或者減震廠的制造不合格、良品率低,而歸根結底,卻是鋁合金廠的材料配方比不對。 這種體系,光靠某個企業或者某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舉個例子,同時到企業的一萬根減震,不可能每一根都進行檢測,那樣成本太高。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工業體系從上到下,每個環節的企業和人都精益求精,把錯誤消滅在自己手里。 而這,才是我在文章《開年語:2018 你準備好了嗎?》想表達的意思,也是國家近年來強調不斷強調“工匠精神”的歷史背景。 但事實上,日本人已經把工匠精神做到了變態的地步,幾代人都做同樣一個事業,一輩子只捏好一個飯團。各位愛噴的人士,你能做到嗎?你也做不到。你連過程都不想經歷,就想一步跳到最后的結果。 對中國摩托車來說,超過日本已經不太可能。最理想的結局,就是把品質和性能做到日本車的90%,價格做到70%,然后在造型和文化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 |